龙山明月刀
作者:魏江蓉 | 分类:历史 | 字数:49.7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6章 盛世一统
第一百二十六章 偿夙愿华夏终一统 展宏图隋唐盛世来
杨坚从小由祖母玉涵教育抚养,继承了玉涵的三条治国之要,和两大人生信条。在治国之要上。杨坚潜心研读玉涵的《六韬集注》对他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玉涵的《六韬集注》,是她毕生学习和人生经验的总结,不同于黄老的无为之说,也不同于孔孟的单纯说教。她分析了从商周秦汉以来国家兴旺的原理。也找到了了王朝覆灭的原因。在治国李政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至理名言和方法措施,专权误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对杨坚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是继续推进孝文帝的改革思想,尤其是部族融合,各部族之间互相通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言思想的交流,风俗习惯的认同,中华民族形成了感情上的共同体。三是民贵君轻的思想,以民为贵,让民务本,全力推行均田制,限制贵族兼并土地,限制商业过度追求利润,重农抑商的政策是传统农耕社会安定发展的最重要的必经路径。
同时从玉涵教导父亲言行,在与祖父母父母生活的感同身受中,杨坚也产生了两大人生信条,一是感情专一,还是在祖母在世之时,父母做主就定下了孤独家的女儿孤独迦罗,两个人真的就像爷爷奶奶那样,从小青梅竹马,形影不离,从相亲到相爱,真正的志同道合。顺境时互相鼓舞,逆境时互相支持,特别是在迦罗父亲被朝廷赐死,爵位被夺,杨坚也被削去军权,人生几乎看不到希望的黑暗时刻,夫妻二人每天耕读散步,研究国家走向兴旺统一的天下大势,国家未来了然于胸。二是勤奋节俭,其实从祖父祖母的家庭条件来讲,杨家和秦家都不是特别贫穷的,秦家在龙山上有百顷的沃土,吃喝住行的条件一直不错,良好上等的生活也都担得起,但祖母始终讲跟他讲由俭入奢难,由奢入俭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天下民力要惜用,天下民智要广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杨坚形成了坚毅果敢,勤俭务本,专情重义的性格。
杨坚掌控了朝政,先后平定了反对他的赵王宇文昭,陈王宇文角,越王宇文胜,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道,铲除了异己,稳定了朝纲和国内形势,拉拢鲜卑旧贵族元谐、元胄等魏国势力皇族余脉,让他们在朝野上下为自己代周大造舆论。581年二月的一天晚上,杨坚处理完朝事刚上床睡去,忽见奶奶玉涵来到中室,奶奶容貌丝毫未变,仍是满头乌发,满面容光,慈祥如少儿教自己武功之时,杨坚想下床跪拜祖母,玉涵微笑着止了,声言自己已在骊山修得真身,然后问少儿时所教的六韬可还能背的一二,所交给他的文韬武略让杨坚背述,杨坚慌乱一句也背不出,奶奶于是将自己所集文集陈于案上,言说明日宫中有大诏宣布,宜常服入宫。
杨坚睁眼看时,早不见祖母身影,这才知道刚才是一场梦境。于是又沉沉睡去。次日早上来至案前,见一《魏韬集汇》置于案前,乃祖母生前所着,甚感惊异,恰此时宫中来了太监宣旨,宣布静帝第三次下诏,以杨坚众望所归,兹让位于杨坚,命杨坚入宫接受禅让。
杨坚想起梦中祖母嘱咐,敏言慎行,不可张狂的道理,自相府常服入宫,对静帝躬身伏拜,三拜九叩,备礼之后,即皇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立王后独孤氏为皇后。那日一束白光从东方飞来,正是当时杨忠下葬祖父杨玉昌和太祖杨钧所起之光,于是杨坚自称庙号隋文帝,追谥祖父杨玉昌魏武太祖大圣皇帝,祖母秦玉涵魏太皇太后骊山圣母,父亲杨忠为武元帝,母亲吕若桃为太后。
杨坚建隋后,立即废除北周后期的苛捐杂税,鼓励农耕和商业,在长安建立新的皇城,在皇城东西设东市和西市,鼓励设市交易,接着继续推动全国统一大业。588年,命次子晋王杨广为平南大元帅,杨俊、杨素为副将,统兵五十一万,分别从合肥、襄阳和永安三地兵分三路,大举伐陈,为了取得伐陈胜利,杨坚首先发布文告,宣布陈后主的二十条罪行,呼吁天下百姓共同征讨南陈后主。
南陈后主是一个非常荒淫的皇帝,他宠幸爱妃张丽华,张丽华发长七尺,黑亮如漆,光可鉴人(可能是用了飘柔的缘故吧)。她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眉如远山,一双眼睛在顾盼斜视之际神采奕奕,勾人魂魄,后主第一眼见到丽华,对身边的孔妃说:“此女绝美,真国色也。”从此临幸了张丽华,此后与她形影不离,如胶似漆,恩爱非常。
为了让张丽华住的舒适,他命人在建康临光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每一楼阁高达数丈,内设数十间豪华房间,梁柱窗户都用沉香木雕刻而成,微风吹过,便会传来一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数里之外都能闻到。屋内陈列用金玉珠翠加以装饰,被阳光一照异彩纷呈,光华夺目,三阁之间有便道相连,后主与他喜欢的妃嫔自由往来,嬉戏玩闹,真可谓人间天上,快活如神仙一般。
陈后主生活荒淫奢靡,荒唐至极,他整天和妃子饮宴求欢,不理朝政,宴会之上,妃嫔群集,诸妃们与后主吟联陈赋,互相赠答,做了众多的靡靡猥亵的淫词艳曲。陈后主做《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含花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了着名的亡国之音。
文帝杨坚命人将伐陈诏书散写二十万张,撒遍江南江北,接着晋王杨广率大军一路斩关夺隘,589年春,隋兵突破南陈江防,渡江直奔建康,大军风卷残云,如入无人之境,南陈沿江守将望风而逃。隋将贺若弼和韩擒虎两支军队迅速围住了建康,金鼓齐鸣,四面攻城。陈后主哭哭啼啼,召大臣商议对策,众奸臣大难临头都手足失措,连指挥禁军的统领都不能指挥作战。隋军如风卷残云,顺利攻入宫中,韩擒虎带一队人马冲进后宫,找寻许久,也不见后主踪影,最后他擒住了几个小太监逼问才知陈后主躲到了后花园内的一口枯井中,隋将将藏于井中的陈后主和他的两个宠妃用绳子拉了出来,据说宠妃张丽华嘴唇上的胭脂蹭到了井口,因此后人就称此井为“胭脂井”。
隋灭陈,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隋文帝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太庙,祭告先祖。他把香点燃,放在了祖父杨玉昌、祖母秦玉涵、父亲杨忠和母亲吕若桃灵位前,祭告先祖,如今四海之内,俱归于隋,天下一统,祖宗夙愿实现,望先祖在天之灵,护佑万民,大隋永昌。
大隋统一全国,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于是文帝立即着手实行了一系列的发展经济文化政策。大一统后,首先思想上要统一,如何统一思想,他想到了祖母小时候常讲的《魏韬》,于是他翻遍了该书,总结出两个字,道德,要推广王道和德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他制定了新的官吏体系,三省六部制,将宰相权力分给三省,即尚书、中书、门下,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使内外军政人才大权悉听命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然后就是实行科举制,改变过去的门阀等级制度,把社会底层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吸到统治集团中来,开通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集注经典加强南北文化的交流,加强民族间的融合,消除胡族和汉族之间的习俗文化服装语言文字的不同和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对中原汉族、中原汉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相互认同,使华夏各族结为一体,形成了遍布海内、华夏一统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是北朝孝文帝改革的继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由此补充了众多的新鲜血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祖母这本《魏韬集注》功莫大焉。
中央的集权,文化的认同,民族的融合,使得国家政治安定,政局稳定,接着,文帝又在经济上继续行北魏的均田制,鼓励耕织,让百姓回归农本,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为了增加财赋收入,在兴建都城时,在皇城两侧设东市西市,在地方上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物资交流。隋初的政治是历史上公认的开明统治之一。
但是,隋朝建国之初也存在着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穷兵黩武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在北部为了抵制契丹、柔然、突厥的进攻,仿建长城,在中部开凿南起杭州,北到通州的大运河,修建长安都城和东都洛阳,对外征突厥,征高丽均无功而返。隋对外围的民族征讨政策是失败的,于是引发了又一轮农民暴动,天下豪强并起。618年,李玉龙的孙子,李虎之子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入长安,废掉隋末幼帝建立唐朝,过了几年,唐朝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领下,平定了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国家安定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件,登上皇位,史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推行隋以来的中央集权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精简官吏,吏治清明,开创了盛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李世民登基后,朝鲜一直反复,不服中央政府统治,于是他厉兵秣马,积蓄力量,终于在执政十一年后,组成了百万大军东征高丽,唐朝大军一路东行,来到了龙山,那时龙山山寨是姜尚义的两个孙子姜兴本、姜兴霸占领,唐军开到龙山脚下,被姜兴本姜兴霸截住,唐将尉迟恭和秦琼轮流与姜氏兄弟二人交战,秦琼不敌二将吐血而亡,尉迟恭夜访白袍,发现小将薛礼,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于是命薛礼出阵力战二将,姜氏兄弟不敌薛礼,被薛礼收复,姜兴本和姜兴霸随薛礼东征高丽,兴本在摩天岭阵亡,后侄儿姜须与薛礼征西任行军总管,与薛丁山三下寒江,三请樊梨花,樊梨花为骊山圣母高徒,骊山圣母又为龙山秦府秦玉涵仙逝后成仙所化,秦玉涵乘龙上了骊山,融入山顶圣母殿,在骊山修炼,教出了樊梨花、杨玉环、穆桂英、白素贞四位高徒,而杨玉昌和秦玉涵后代杨家最终统一中国。姜兴本兄弟二人随薛礼东征后,放火烧了大寨,姜家寨和秦家府邸山庄逐渐毁弃不用。
薛礼带姜氏兄弟东征,大败高丽,平了辽东,回朝封为平辽王,后西征突厥,收复樊梨花打败突厥,从此唐朝边境宁静,海晏升平,进入了富强的繁盛时代。
再说龙山上的石像,玉涵用真身在雪夜化成石像,是那个时代动荡淫乱的苦难记忆,杨玉昌、秦玉涵夫妇并未因朝廷内外的动乱所屈服,而是在与各民族政权、各种势力角逐过程中越战越勇,统一中国的志向历久弥坚,他们在生命弥留之际,仍不忘教导儿女继承遗志,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为后世所敬仰,千古传诵,至于书中所述淫乱情节,既是当时实情如此,也是为了连续情节发展所必须,望客官读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便是。爱情是伟大的,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融入了伟大的理想,能够产生伟大理想并为之终身奋斗的爱情是最伟大的爱情,此为本书中心宗旨也。
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