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道光一统寰宇

作者:是一位渺小的尘埃落地 | 分类:历史 | 字数:63.5万

第65章 捻军起义(1)

书名:道光一统寰宇 作者:是一位渺小的尘埃落地 字数:4402 更新时间:2024-11-16 11:42:00

在我们的国家工业化和集体农业化生产之时,还是有国内小部分的反叛势力在我们的国家搞颠覆活动,认为清朝人无非就是满清鞑子,凭什么占着我们汉人的领土上作威作福,还干了一些不利于传统发展的事情。这种政府留之无用,不如杀之,所以第一次大规模反叛开始了,这就是着名的—捻军起义。

为什么会发生捻军起义呢?这个我就得谢谢的我的父亲嘉庆皇帝了,这些捻军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在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所谓“捻”,即农村迎神赛会时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们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不过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多是一些生路艰难的农民群众。为什么他们会反叛我们这个政府,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化和集体农业化并不能使他们所满意,可能还有一部分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纯粹就是没事找事的叛乱,我和全国上下五万万百姓同仇敌忾,第一没有割地赔款,第二也没有亏待广大的工人和农民,甚至于远在东北的少数民族我也照顾到了,为什么还要反叛,这种起义真是无厘头。太平天国的起义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国家吏治腐败,官僚贪污,而且加上大量白银的外流,他们反叛还情有可原,但是已经过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了,他们难道没有看到这个国家正在兴起,不为国家搞建设,还在反叛,这种人全部杀死。

而且这个时候,捻军主要首先爆发在黄河、淮河流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斗争。在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并逐步由分散、零星的斗争趋向联合。我国的政策虽然一直严禁结捻,但是由于捻党是分散零星的武装活动,所以还没有把它视为大患。

那有人会问了,这个捻军是什么?捻军是在捻党(“捻”系皖北方言,为一支一股之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捻党组织产生于19世纪初(清嘉庆年间),是一种分散的农民小集团。捻党起义全面展开,小股的捻党武装斗争逐步汇合为大规模的捻军武装起义。他们的起义中心在皖北为中心,遍布豫东南、鲁西南、苏北、鄂北地区,主要有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韩奇峰、侯士伟、王贯三、李昭寿、任乾、李大喜等10多支。但初期的捻军“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随后,在秋天时分。各路捻军首领聚集安徽亳州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一作大汉明命王),统一号令,颁发布告,发布《行军条例》,确立军事纪律,建立五旗军制。此后,捻军开始联合作战,但仍以“打粮”夺取生活资料为主要目的,尚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捻军各部以淮北为根据地,四面出击,队伍有一定的发展。随后他们的战略目标认为,打粮远远比不上跟清朝人硬碰硬来的痛快一些,所以,次年春天,河南、安徽等省清军向淮北捻军基地进攻。捻军被迫由进攻作战转入防御作战,雉河集数度失守。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次年春,张乐行率捻军主力渡淮河南下,占领三河尖。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了捻军的起义声势浩大,该如何是好呢?我赶忙紧急召开朝会,众大臣纷纷前来诉说着自己的计谋,曾国藩大臣认为:“捻军主要集中于淮河和黄河流域,那我们不妨把黄河和淮河流域围起来,让那帮反叛军出不去,最后被我们远远困死在包围圈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人想出了一个很损的方法,那就是李鸿章大人。他说:“陛下,臣以为与捻军作战,需要依靠一支强有力的部队作为进攻力量,当年太平天国不就是这样,使得我国国力衰微,何不启用广西、四川提督石达开和骆秉章二人手底下的太平军去跟他们进行打斗,势必会有很好的战果。”我一拍脑门,对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道理很是有用,关于打游击这种东西,太平军是你们的祖师爷。随即敕令下到广西、四川两省,派遣二十万太平新军浩浩荡荡开赴黄河、淮河流域进行平叛。

张乐行派龚得树自三河尖南下,与北上的太平军进行激战,3月,捻军会师。在太平军突飞猛进的进攻下,太平军攻占霍丘,交予石达开驻守。此后,太平军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与捻军作战,但听封而不听调,时分时合。不久,因部分捻军撤离,另外部分的捻军单独抗击清军的围攻,被迫转入守势,三河尖、霍丘、正阳关(今安徽寿县西南)等地先后失守;又因内部发生矛盾,大批捻军北归,淮南捻军兵力大减。

五月,六安失守,张乐行遂率军北上,于6月连克怀远、临淮、凤阳,控制了淮河中游,切断了清军的水上交通。此后,捻军又南下淮南,配合另一支捻军作战,占定远,援安庆。战略要地安庆失守,捻军失去依托,难以立足,张乐行乃于是年12月率捻军从定远撤退,北归颍上,淮南战事结束。当捻军主力南下之后,留在淮北的捻军坚持斗争,后随着淮南捻军大批北归,力量得到恢复壮大。各部捻军依托圩寨抗击清军围攻,保卫根据地,又采取东西并进方针,以流动作战方式,进攻河南、山东、苏北,扩大捻军区域。这个样子让我们看到了就是非常的触目惊心,这玩意真是有当年太平天国起义的风范,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占据如此多的地方,真是很难得。如果把捻军也收编了的话,我们的手中就多了一支劲旅。

在河南,孙葵心部、刘玉渊部于次年先后取得舞阳北舞渡、太康马埠、汝阳野猪冈等歼灭战的胜利,推动了豫东南陈大喜、张凤林部捻军起义。在山东,捻军转战数十州县,直达海滨。在苏北,张宗禹部袭占重镇清江浦。当看到了前方战事吃紧之时,我们立马一不做二不休,把蒙古郡王僧格林沁的蒙古军和蒙古八旗全部派了上去,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僧格林沁埋头苦干,认真钻研。训练了一支大约十二万的蒙古步军和八万马军,总计二十万的部队,这个部队的训练还是废了僧格林沁很久的时间了。而且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都没看见他是因为他就在干这件事情,防止出现差错,僧格林沁受命进入到了黄河、淮河流域进行肃清叛乱,与石达开、骆秉章的十余万太平军联合会师,一起向捻军展开新一轮的攻势。

而捻军在山东机动灵活地与清军周旋,捕捉战机。次年春,先后在巨野羊山集、菏泽李家庄、汶上杨柳集三败僧格林沁。但淮北捻军根据地却日渐缩小。这次把僧格林沁大约一万的部队全部都打光了,使得僧格林沁很是气闷,坐在了中央军营中很是愤懑,因为他的心中认为他这么做对不起国家和皇上,就像八里桥之战一样,打得这么惨。要不是靠其他的军队力挽狂澜,估计北京城早就是英法联军的天下了。五月捻军重镇庐州失守,我们又调集安徽、河南等地清军,由僧格林沁统一调遣,对淮北捻军南北夹击。捻军兵力分散,捻军各自依托圩寨消极防守,被动挨打,抵挡不住清军进攻。3月,雉河集失守,张乐行等2万多将士先后殉难,淮北根据地丧失。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了,把淮北的捻军全部都歼灭掉了,就仅剩淮南的一部分捻军还在反抗。

然而在雉河集之战失败后,张宗禹等率突围出去的捻军转战于河南、湖北,并一度进入淮北夺回雉河集;任化邦率部活动于山东各地。由于豫东南捻军陈大喜部和其他农民起义武装加入,力量得到一定的恢复。7月,活动于鄂、豫、皖边界地区的捻军遭到清军围追堵截,损失惨重。12月,张宗禹、任化邦等率捻军进入豫南,与遵王赖文光所统太平军余部合并整编,组成了一支集中统一的捻军部队,赖文光被推为全军统帅。整编后的捻军逐步发展到10万余人,仍沿用五旗军制,易步为骑,增强机动能力,作战方式以快速流动、设伏围攻见长。捻军与清军角逐于河南、山东,在快速流动中调动敌人,寻找战机,在河南邓州、南阳、鲁山等地多次击败跟踪追击的僧格林沁军。而在高楼寨之战中一代军神僧格林沁被捻军所击毙,他的生涯就此结束了。(高楼寨之战作者会单独成一章写下来的)。但捻军战后决策迟缓,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其后,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鲁、豫三省军务,调集湘军、淮军,采取重点设防、以静制动的方略,变单纯尾追为迎头截击与跟踪追击相结合。赖文光、张宗禹率捻军时分时合,在清军圈定的重点防区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往返穿插,流动游击。夏,曾国藩又改取“聚兵防河”的方针。9月,捻军在河南开封芦花冈,击溃豫军,突破其沙河、贾鲁河防线,突入山东境内。捻军在山东抢渡运河未成,随即折回河南。由于清军的“围剿”,捻军长期处于流动游击之中,没有立脚的基地,得不到友军的配合、支援,战略上极其被动。赖文光深感“独力难持,孤军难立”,为了摆脱清军和太平军的联合攻势,遂于10月在河南分:张宗禹率一部进军陕西,联络回民起义军,为西捻军;赖文光率一部在中原坚持斗争,为东捻军。是年12月,赖文光率东捻军3万余人,放弃进入山东运河东部地区的努力,经河南入湖北,准备占领荆襄之地,相机入川。在钟祥罗家集、安陆杨家河连获两捷,歼清军数千人。而在入川的过程中又与石达开的川军一营所交战,双方打得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最终打死打伤捻军人数达到了三千余人以上,也是一个不小的胜利了。

而后,我们开始调整策略。但捻军抢渡汉水未成,次年2月尹隆河之战又先胜后败,伤亡将士1.8万余人,遭受严重挫折。而后数次抢渡汉水均为清军所阻,被迫放弃入川、入陕计划。6月,再入山东。时接替曾国藩负责“剿捻”的钦差大臣李鸿章采取“扼地兜剿”的方针,调集皖、豫、鄂、苏、直、鲁等省清军,重兵防守黄河、运河、胶莱河。捻军冲破清军运河防线,却又误入胶莱绝地。在近150千米的地段,百营清军筑长墙、挖壕沟,分段防守,捻军左冲右突,转战月余,才于8月中旬突破胶莱河防线,但仍未能跳出李鸿章的河防包围圈,连战皆败,终于在第三年的1月在江苏扬州境内败灭。这两人走在一起那就是绝配二字非他们莫属,当年也就是他们两个人,一支湘军和一支淮军把太平军狠狠地摁在地上爆锤了一顿,接下来就是他们摁着捻军的头颅在地上来回往复的摩擦了。11月,张宗禹率西捻军3万余人进入陕西,次年1月,在西安东郊设伏,取得十里坡之战的胜利,一举围歼湘军3000余人。随后在回民起义军的配合下,转战渭水南北,打破陕甘总督左宗棠“分扼要隘,布置关锁”的长围战略,突进陕北。年底,张宗禹得知东捻军处境危艰,遂率西捻军由陕北渡黄河入山西,经豫北长驱冀中平原。但是东捻军已然败灭。

西捻军“进失所援,退无所归”,遭到10余万清军的围追堵截。4月,南下山东,重蹈东捻军覆辙,陷入河防之围,数次抢渡运河未成,连战不利,损失严重。8月,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边全军覆没。至此,捻军起义战争基本结束。

这个主要是把捻军大概念理理清楚,但是捻军的斗争让我们看到了群体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然而捻军为什么会失败呢?捻军在作战中充分发挥骑兵的特长,采用流动战术,积极制造和捕捉战机,创造了不少成功的战例。但是,起义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斗争目标;组织涣散,分合无常,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对根据地建设重视不够;长于野战而不善于攻坚,消极防守,被动挨打,终于失败。他们可是在一个马背上打天下的国家上面发挥骑兵的机动性能,也是不单单不把满洲八旗放在眼里,还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不放在眼里面,那你说,不揍你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