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一统寰宇
作者:是一位渺小的尘埃落地 | 分类:历史 | 字数:63.5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4章 印度民族大起义(2)
在古吉拉特地区,殖民者通过建立比尔军团对付起义军。比尔人部落及其领袖被殖民者贿赂和利用,该军团被殖民者当枪使,用于攻击起义军和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人,英国人牢固控制荷尔卡尔和巴罗达土邦王庭。更南部的海德拉巴土邦,殖民者干涉其内政。殖民者反对并排挤穆斯林旧贵族和独立性强的印度教首领,支持迪万及亲英的印度教官员和北方人(海德拉巴王庭中的出身北印度的官员)。在这一背景下,海德拉巴的伊斯兰复兴主义运动发生、发展。
海德拉巴“圣战”爆发,6月17日,在穆斯林首领的带领下,印籍士兵和市民攻击了殖民者官邸。海德拉巴起义很快遭到殖民军的镇压。在关键时刻,起义首领退出起义,4月后,起义军从城市撤出,分散在农村开展游击战。己未年,由于大多数封建主被英国收买后叛变投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么失败的原因也是要总结一下的,起义发生后,很多起义军响应德里号召,开赴德里战场,导致本区域内起义力量薄弱,不利于起义的巩固和扩大。在一个区域内,首发地和响应地往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人们的村社归属感十分强烈,很多起义士兵,在区域中心的城镇或城市战斗结束后,选择各回各村,回村防守,巩固战果,导致起义力量被分散。起义军不能联合御敌,这就给了殖民者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5月23日,英国军官罗伯特森率军进入科瑞区,没有遇到太多的抵抗,他认为起义地区分散,互相隔离,这种隔离既有自然隔离(村落之间的灌木丛等),更多的是人为隔离。
还有就是封建王公以及地主的妥协,全国封建王公和地主的绝大多数是站在英国殖民者一边,竭力阻止自己地区爆发起义并从兵力、财力上支持英国统治者,使起义在范围上受到限制,使英国殖民者有可能在一个地区被赶走而在另一个地区稳稳安身,并把未起义地区变成镇压起义的基地;另方面,也因为领导起义的封建主本身有很大阶级局限性,无力担当领导起义的重任。首先,他们只考虑恢复封建旧秩序,而丝毫不考虑下层人民的要求就使群众感到失望。他们的政治主张从莫卧儿皇帝诏书、那那·萨希布给法国皇帝的信和奥德幼王的宣言这三份重要文件中便可看出,并且,他们只考虑恢复封建旧秩序,而丝毫不考虑下层人民的要求就使群众感到失望,无论是莫卧儿皇帝或土邦王公,他们起义都是为了恢复印度的封建秩序,重建封建主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统治地位。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参加起义的大小封建主在一切起义的地方都是忙于抓政权,夺回被兼并的土地,对起义的下层人民则只知利用,从不考虑如何改善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
许多土邦王公宣誓效忠英国人, 为其提供物质支持, 甚至直接出兵帮助英国人镇压起义者,例如, 旁遮普最大的土邦巴地阿拉、金德以及纳巴的王公就都亲率军队帮助英国人镇压起义者,所以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印度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在数月之间就被殖民者所攻占,那再反观中国,在旧历史中,从庚子年到另一个庚子年。大约六十年的时间,我们国家被形形色色的外国人所攻占,但最终没有一个国家可奴役中国。所以,为什么就是印度的经济实力远远比不上中国的原因就是在这里,他们不团结但我们团结。其次,这些封建主虽说口头上大都接受莫卧儿旗号,但内心里还是各有各的主意,各打各的算盘,都想在起义后扩大自己的势力。加之,起义的王公和封建立各有部属,自成系统,平素既少接触,战时就很难相互为谋。这一切在起义的组织领导上就表现为各自以我为中心,消极防御,孤城自守,从来没有形成统一指挥,没有统一的战略配合,不能利用起义头好几个月的有利形势,主动发起战略出击,扩大起义范围和影响。这就给英国人以充分的机会,重整旗鼓,全面发动反扑。
领导起义的封建主中有一些是很坚定的,如坦地亚·托比、章西女王等,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爱国者的崇高气节,成为民族英雄,受到后人景仰。但多数参加起义的封建主瞻前顾后,三心二意,唯恐起义不成,危及现有利益。有些人例如王妃姬娜德·玛哈尔以及她周围的一些权臣一直与敌人暗中勾结,形势越困难,他们的活动越猖獗。英国殖民者是了解多数封建主这种心理的,于是发动政治攻势,11月维多利亚女王宣言的发表最终使封建主放下了武器。少数坚持斗争的领导人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其中不少人最终也死于叛徒告密之下。
大起义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印度的独立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并传播到民间。大量反英斗争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在群众中埋下了斗争种子,成为日后推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发展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神鼓舞源泉。
第84章 印度民族大起义(2)
大起义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它和中国的太平天国、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东瀛人的明治维新一起构成了亚洲斗争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
2月18日英国通过《印度政府法案》,英国王室取代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直接统治。双重政府制度被取消,印度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直辖殖民地,起义前,东印度公司的军队中欧洲人不到19%,大部分炮兵由印度人控制。起义后,英国人在印度军队中的比例增加,军官及炮兵部队由欧洲人控制,大起义后英国缩编孟加拉人在军队中的比例。英国开始从少数所谓的“尚武民族”,旁遮普锡克人、尼泊尔廓尔喀人、西北边境的帕坦人中大量招募军队,起义临近结束时锡克族士兵增长达10万人。同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种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组成新的军团。此外,英国殖民当局还严禁印度人私藏武器,在这次大起义中,绝大多数土邦王公不仅对起义持超然态度,而且有的还直接出兵帮助英国人镇压起义。英国对印度土邦的政策由兼并转为扶植,针对土邦的“无嗣失权”政策被废的民族大起义中支持过英国人的许多封建主被授予“罗阁”、“纳瓦布”的封号,被赏赐给土地和年金,成为新的土邦王公。除外交等要害部门外,土邦王公们得到英国人的允许,拥有许多的特权,可以有自己的税收和封建法律制度以及军队。
在外交礼节中,王公们甚至可以按照英国政府的规定,享受不同等级的、相当于独立主权领导人的国宾礼遇。英国福音派狂热的传教活动在南亚次大陆被严格限制,印度殖民政府公办学校禁止把《圣经》作为教科书使用,也不再强迫印度人改信基督教。[49]早前大力取缔的印度陋俗,如寡妇殉葬、溺杀女婴等某种程度上又被默许,英国转而像为殖民地提供一些实利—不仅有过去的那种公路、铁路、运河、桥梁和灌溉工程,还有像煤矿、黄麻纺织、炼铁和棉织这样的新兴工业。
然而,英国人却是个反面的例子。英国人征服孟加拉后一百年里,印度人的反抗虽然始终存在,但真正称得上民族起义,并对英国整个殖民统治构成严重威胁的,这是仅有的一次。大起义在英国社会各阶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英国政府先后通过政府法案、印度参事会法案、政府法案和参事会法案等,实现通过印度事务大臣和总督对印度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和控制。英国废除东印度公司统治权,设立印度事务大臣和印度参事会,并开始加强总督和印度事务大臣的权力,同时改革立法机构,吸收印度人参与管理,建立市政机构,让地方人士负责管理公益事业,改革文官制度,吸收印度人担任文官,年法案规定英王接管政权,取消议会监督局和公司董事会的设置,代之以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并设置一个15人组成的印度事务委员会加以辅佐。尽管印度殖民政权的体系没有变化,仍然由总督-总督参事会-总督立法会议组成,但参事会与立法会议的内部构成都有所变化,但是《印度参事会法》规定在参事会中实行内部分工,成立内政、外交和财政等现代政府部门,而不再由以前的秘书处来统筹管理。还进一步扩大了立法会议的组成,并开始吸收印度人参加,其中主要是印度封建王公。
在东印度公司管辖时期,英国官吏和印度人随便交往,他们之间尚有一种真正的好感,并且常常有友谊之情。大起义的黑暗恐怖,在英国人心中产生了对印度人的反感。对于大不列颠来说,大起义留给英国人太多历史性的悲惨回忆,它真正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的帝国信念构成了一次严重危机,就像出现了一场地震。印度兵变引起了两个民族间的深仇宿恨,这种变乱所挑起的恶感,要过许多年以后才能消除;也许将永远不能恢复信任;要是这样,我们在印度维持统治将付出很痛苦的代价,想起来是很可怕的。从战争意义上说,印度失败了;但是从政治意义上说,印度通过维护精神自由的权利赢得了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自由最终导致印度的政治独立。
那接下来,我们趁着这一章来好好的讲述一下章西女王奋斗的一生。印度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章西等大城市为中心的起义据点。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国殖民者。6月4日,章西女王率领章西起义军占领了军需库,打死了英国在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章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殖民斗争,葩依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先把粮食运进城中,并在城墙上构筑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备。
罗斯到达章西以后,先派军队把章西城围了起来,接着在城南和城东南修筑炮台,准备攻城。女王葩依看准了时机,一声令下:“开炮!”霎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发发仇恨的炮弹射向英军阵地。英军也急忙发炮还击。虽然英军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义军们个个英勇善战,女王指挥果断,连续两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军猛攻南城门,试图集中火力打开南门。女王见状,急忙调转炮位,对准英军炮台,只听见“轰轰”几声巨响,英军一座炮台不翼而飞。起义军暂时压住了英军的火力。
章西女王跟当时的祖鲁人一样勇敢,祖鲁人拿着简陋的长矛和象牙弯刀大概三万人的部队可以冲垮掉英国人的散兵部队,章西女王领导下的印度军队就是这样的,紧接着他们重创了英军。战斗在激烈地进行,女王率兵大显身手,使英军遭到重大伤亡,但因为长时间地进行炮战,起义军也受到不少损失。英军看到起义军南门是个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门缺口越来越大,章西马上就要被英军攻破了。这时,女王立即派人去与附近的起义军领袖、她的好友托比联系,请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后,立刻发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军埋伏,托比战败,只好收兵。女王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英军趁机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敌众,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章西。
女王葩依将军队带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队汇合在一起,进驻到另一个城市瓜辽尔,此时是6月1日。瓜辽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方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辽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辽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罗斯来到后,命令部队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只见女王身穿战衣,手拿钢刀,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6月18日,英军决定发动总攻击,一场恶战就要来临了。这一天,女王与以往一样,率军袭击攻城英军,她本人身着男装,多次迎着英军的炮火英勇杀敌。然后迅速回马城内。英军看到女王所守的东门不易攻克,就派兵袭击其他守军,直到最后,才包围了女王。三声炮响城墙开了一个大缺口,英军迅速向城内逼来。这时女王高喊一声:“跟我来,攻击英军炮兵阵地!”随着她的一声呐喊,起义军骑兵部队迅速向敌炮兵阵地进攻,英军看到起义军冲了过来,赶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枪,但已经来不及了。葩依的部队横扫敌营,顿时血流成河,敌军尸体遍地。杀散了敌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队,准备攻击其他英军,但英军已经围了上来,很快,女王葩依陷入英军重重包围之中。葩依战刀一挥,立刻突围,起义军越战越勇。
随后,这位时年二十三岁的女王战死沙场,受到了印度境内崇高的敬仰,被称为——圣女贞德。英军数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战友未能迅速冲出去。只见女王左劈右砍,杀声不断,一个个英军倒在了她的战马下。不少英军看了以后,胆颤心惊,不敢上前。这时,突然有一名英国军官认出了身穿男装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于是,英军立即向女王移动过来。女王四面受敌,仍英勇奋战。英军人多势重,挥舞战刀杀向女王。女王正在拼杀,突然感到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着头部,当她意识到是受伤了时,鲜血已经流遍了她的全身。原来是一个英国骑兵从侧面袭击女王,长长的战刀从女王头部右侧砍下,将女王的一只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骑在马上,挥舞着战刀,寻找着使她受伤的英军骑兵,正当她转过身准备刺杀英军骑兵时,另外一个英军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难忍。但仍然咬紧牙齿,一刀刺向英军。英军被杀死了,女王也从马上摔了下来,这时,一名随身跟从女王的女兵刚巧在女王身边。看到女王翻身落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进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她。但是,由于伤势太重,流血过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这时她才23岁。章西女王死后,起义失败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国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统治的精神,她的事迹不断地被印度人民传颂着,鼓舞着印度人民同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抗争。
章西女王的牺牲激励着历代印度民族前赴后继为了自己的国家努力而奋斗,终于在历史的车轮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圣父甘地的带领下,印度人民英勇抗争。最终在1947年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时年190年。
(这里做一点插叙,与本文无关)
下面,在印度的起义结束以后。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内战。史称—南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