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 分类:都市 | 字数:77.3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7章 离开之前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
在村里鸡鸣、鸟叫声中,易中海两口子穿衣起床洗漱。
弄完后,大伯娘就已经起来,开始在厨房收拾早餐了。
昨天晚上剩菜比较多,所以早餐做的很快。
半个小时不到,十几人的早餐就做好了。
大爷爷家,早就分家了,老爷子跟着大儿子过,其他的儿子分出去单过。
就大伯一家,子孙后代就十几个,也算是人丁繁盛了。
吃完早餐,易中海两口子,在大爷爷,大伯,大伯母面前,恭恭敬敬的分别磕了三个响头。
然后收拾行李告别。
回来的时候,两大藤箱礼物,加上本地采购的,整整一马车,离开的时候,两个空箱子,两个包袱。
易中海两口子感慨着往村口走去。
大伯喊道:“等下,我去送你。”
说罢,进牲口房,套上牛车,让易中海两口子坐上。
牛车上放了一筐杏子,一筐梅子,一包面粉,一块干腊肉,一大把粉条,一大袋子干海鲜。
易中海立马反应过来,“大伯,这是干什么?”
大伯抽了一口烟袋,嘿嘿的笑着:“送你的,里面还有十斤新面,紧急磨的,就是让你们带回去尝尝。”
“吃住你家,走的时候还带这么多的东西像什么话?”易中海高声反驳道。
大伯一脸不高兴的说道:“中海,这是长辈给晚辈的礼物,你还不能不拿,正所谓【长者赐,不敢辞】,好生拿着,再说你回来花了这么多钱给我们送礼,孝敬长辈,我们还不能礼尚往来了?”
“都是本地特产,能值几个钱?”
大爷爷家的大人们跟着劝,连小孩子们都非常懂事的叫着海叔,海爷爷的让他收下。
易中海无奈的,只能接下,在众人视线中,跟着大伯,坐上牛车,缓缓的往村外走去。
等到了村口,又是一群人等着。
都是易中海送过礼物,或者帮忙下地干过农活的家庭。
大家身边都放着不少特产。
也不管牛车上放不放得下,也不管易中海的推辞,不断的往牛车上放。
最后一辆车实在装不下了,易白军又赶了一辆牛车过来,后面还跟着书记和乡长。
在大家伙儿的帮助下,又是一车装满。
原来书记和乡长给易中海送来了,青岛军管会的一封表扬信,一张奖状,两张路条,两张介绍信,一袋面粉,一袋干海鲜。
望着满满两车东西,易中海哭笑不得,刚还在感慨回来一马车,走时空箱子。
这下算是遭到打脸了。
看着车上的礼物,其他东西都好说,麦收后,第一茬新面是给客人吃的,这即是表达了对客人的重视,又是请客人品尝一年的收获,是自己勤劳的展示,哪怕是以前常年很少在村里,也知道这个典故,因为家里以前,从小也这样。
易中海在心里思索,“是自己做错了吗?”
“或许是吧,从回来,我就没有关心过乡亲们过的好不好?”
“能不能吃饱?”
“我走后村里都经历了一些什么?”
“日本鬼子和秃党有没有欺负村里人?”
“哪些家庭遭了灾需要帮助?”
“这些我好像都没有关心过,也没有问过。”
“这不正常啊,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都是沾亲带故的,怎么做到的漠不关心的?”
“恐怕在乡亲们心中,自己回来这十几天的表现,估计有些看不起村里人吧。”
这下子易中海总算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做人情关系,礼尚往来。
哪怕再穷,我也不想欠你的,欠的要还,腰杆要硬,不想让人看不起。
17岁之前没经历过,17岁之后就是逃亡,后来又遭受排挤,对人情往来的认知,这是第一次摆在了眼前,给易中海上了生动的一课。
昨天晚上才跟大爷爷告别,今天一早回礼的都准备好了,想必不少人一夜都没怎么好好睡觉吧。
易中海望了一眼大伯,大伯微笑着点了点头,脸上还带着一脸疲惫。
这让易中海心里很不是滋味,除了父母,很久没有人这么真心对他了。
易中海起身跳下牛车,李兰也跟着。
两口子站在一起,非常严肃的对着四个方向,分别鞠了三个躬,然后又在村口牌楼下咚咚的磕了三个响头。
又让李兰拿出一个手绢,把村口的尘土,包了满满一包。
然后在书记那借了一支钢笔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了三十多次,易中海北平房子的地址:北平城,东城区,帽儿胡同,南锣鼓巷95号,中院,易中海。
然后每一个地址撕成一份,恭恭敬敬的递给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并反复嘱咐道有困难写信给他。
易中海也发誓说自己一定会常写信回来。
大爷爷站在人群外面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孩子跟村里总算有了一点牵绊了。
回到村里,大爷爷就感受到易中海身上那股无情,自私,生人勿近,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情绪。
仿佛除了父母家人坟墓,对村里没有多少留恋。
人情往来完全不关心。
于是就把易中海今天一早走,通知了村里欠易中海人情往来的人。
果不其然,大家就没有想长时间欠人人情的,尤其是远隔千里的北平城,这让人咋还?
估计这一丝震撼能给易中海冰冷的心打开一个口子吧,毕竟谁让他是自家晚辈呢?
而易中海之前根本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前来相送,也没打算留下联系方式,毕竟以后也不来往。
当真正参与到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往来,才让他心生慰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动。
留下地址,在大家相送,互道珍重之后,两辆牛车沿着马路往易中海丈母娘家驶去。
……
在两辆牛车的牵引下,上午十点左右就到了丈母娘家门口。
此时门口正站着一个胳膊吊着绷带的中年人,穿着一身军装,留着一头短发,远远的看着易中海一行人。
心想这个妹婿还挺豪横啊,人际关系也不错,送别礼物就有两大车。
等到了门口,易中海起身跳下牛车,“二哥,回来了?”
“胳膊咋样了?”
“这是我大伯易守良,这是我侄子易白军。”
“他们是来送我的。”
李山听了高兴的点点头,“胳膊没事过几天就好了。”
“易大伯,白军,我叫李山,是兰子二哥,走,进屋坐。”
又朝院里喊道:“桂花泡一壶茶,招待客人。”
大伯听了,连忙摆手,“还是算了,我们还得赶回去呢,等回去,快点还能赶上中午。”
李山听了立马就不高兴了,“大伯,咱们这也算亲家吧?”
“这上门不留下吃个饭,这是看不起我李家吗?”
“传出去我们咋做人?”
……
“哦,那李家的,就是易家六房的丈母娘家,亲家长辈上门一口茶都喝不上,中午一顿饭都不留。”李山怪模怪样的模仿长舌妇的样子。
听的易白军噗嗤一笑。
“对不住啊,对不住啊,没憋住,表叔太搞笑了。”
易中海两口子也对视一眼,满脸无奈。
易中海心里琢磨道:“这家伙,一点没变,还跟之前一样。”
易大伯也只好赶上牛车,跟着李山进了院子。
大哥李强急忙赶出来,帮忙卸车,最小的丫头李芳拉着易大伯坐下,不让他动手,一边倒茶,一边喊着易大伯。
牛车卸完,李强和易白军把牛赶到牛棚,喂上水和草料。
然后男人们坐在树下喝茶聊天,女人们进厨房做饭。
易中海问着李山从军的事,跳脱的易白军,和五六十岁的易大伯也都好奇。
李山把能说的都说了。
从37年接触红党,38年入党,39年参军进军队,参加领导游击队,然后40进入鲁南根据地,抗日杀鬼子,44年营长,在山东军区抗日军政学校学习,46当团长,参加解放战争,一直到这次因伤退役。
被军管会安排接手一个青岛城工厂的保卫处长。
听的易白军热血沸腾,“山子叔,我能当兵不?”
“在村里当民兵没意思,我也想参加正规军。”
易大伯刚想阻止,李山就说道:“结婚没?”
“要是没结婚,赶紧找一个,等媳妇怀上了,送你去参军,我小弟跟你差不多大,也要去当兵,我娘让他结婚留后了再去,你也一样,到时候你们可以搭个伴儿啊。”
易白军听了,高兴的跳了起来。
易大伯一边喝茶,一边看着易中海他们年轻人叙旧,说话,默默的面带笑容的听着。
喝了两壶茶,中饭就做好了。
中午酒足饭饱之后,易中海让易大伯,休息了一会儿,毕竟年龄大了,昨天晚上又没睡好。
等午休过后,易大伯提出告辞,易白军也依依不舍的离开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