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梦回古代看我怎么生活

作者:紫楪绽息 | 分类:古言 | 字数:55.1万

第27章 收获与种植

书名:梦回古代看我怎么生活 作者:紫楪绽息 字数:2636 更新时间:2024-11-17 02:57:36

过了五月初五,就正式拉开了抢收的序幕。田野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收麦是纯人工的,用镰刀在离地十公分左右距离把麦子割下来,捆成一大捆。家里有车的用独轮车推、用地排车拉。没有车,就人工往家挑,抬,背…

然后摊在太阳底下,晒干了,再用石磙子压。有牛驴的用牛驴代替人工,但王家村也就两头牛,稀罕着呢。

大多是人在前面用绳子拉着,另一端栓着石磙子,一圈一圈的在麦秸上压过,差不多后就把麦秸收到一边再晾晒,把小麦归拢起来…这样要重复三遍,才差不多把小麦从麦穗里脱干净。

丰收的喜悦,使人有用不完的劲儿。

也亏的产量不高,要是前世亩产一千斤往上的产量,纯靠人力收割,家里劳力少,真要累坏了。

清欢会割麦子,但不熟练。就干些轻来轻去的活。今年多了三叔一个整劳力,两个辞工了的半大小子。又因清欢病重卖了三亩地,今年麦收要比往年轻松太多了。

在晒麦子的同时,家人还得抽空一锄头一锄头的把麦根,俗称麦茬给铇出来,收回家作烧柴。

四亩麦地,最后总共收获了五百斤多一些。这还是奶奶和父亲,勤劳不缀的成果,村里有的人家,小麦亩产还不到百斤…

交一半的租子,剩下二百六七十斤,就是一家八口人的口粮了。

趁着新粮下来,父亲与三叔去粮店买了三百斤小麦,每斤4.5文。能省半厘钱。杂粮店李老板还慷慨的把一百斤陈麦以4文钱的价钱卖给了他们。这不是谁都有的福利待遇…

再称些肉,买些盐,添了些家常用的物件,小二两银子不见了。

今年能过个肥年了。以往,家里就只留三百多斤小麦,自家地里的粮食需要卖掉换些钱家用。

清欢懊恼自己竟然忘记了,没提前从麦地里选颗粒饱满,长势好的麦穗留种。虽然对庄稼杂交只限于:在高中理科同学的生物课本上顺手一翻,好奇心下浏览过一遍,记忆也模糊了,但流程还隐约记得那么一丢丢。

虽然杂交的问题一知半解,但还是知道想要庄稼好,首先,选好的种子是关键。

听说其他地方有种犁可以帮助人犁地。能提高劳作效率。清欢想到历史书上介绍的直猿犁改为曲猿犁从而更快更省力的一种农作工具。

她前世小时候记得农村偶尔还会用那种犁,但她只有朦胧的印象。

王家屯这样的小地方还不配有犁这种代表新科技的农具。而且没其他出路的乡下人只知道土里刨食,人力还能支配的过来。

今年的高粱是按清欢前世玉米的种植方法试种的。清欢只见过别人家在玉米地的地头,沟边上种过。曾听老人说,高粱秆细,行距要比玉米窄一些才行。

种玉米,清欢是亲自种过四五年的。后来实行机械化才解脱出来。

先进行种子的筛选,只要籽粒饱满的高粱种子,在好天气下晒了三天,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一般种植方法按株距18~20厘米,小行距12~15,深度约4厘米,盖土约3厘米。

清欢为了好管理。与家人多次商量后,怕改变太大,让家人不放心。以前种植是随机行距,株距,感觉哪里合适就在哪里下种。现在改为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进行条播。

然后在种庄稼的两亩地中间呈囙(yin同因)形状,划出约两分来地,种玉米。让高粱把玉米围起来,是怕有人好奇祸害这得来不易的玉米种子。

玉米种子则在太阳光之下晒了1天,然后放在温水中浸泡了十来分钟。浸泡一下,是为了出苗率。

以前玉米的种植,大多是按行距60厘米,株距25厘米。考虑到前世玉米是改良品种。秸秆粗壮,亩产千斤起的。现在的玉米,棒子短,籽粒小,各间距也该相应变化。

最后定为行距50厘米,株距25厘米进行试验。

从收到种,忙了大半个月,期间下过两场小雨,没多耽误小麦的晒收,但对种下的农作物有益啊。

等高粱苗与玉米苗长到二三十公分的时候,把提前选出来处理好的黄豆种子套种上。高粱间隔一行套种,玉米行距大,不用间隔。

这样的种植模式,大景朝从没听说过。奶奶有些担心。清欢不只一次让奶奶放宽心:庄稼(玉米)套大豆,十种九不漏。

夏收完了,清泉和青松去李老板家的学堂识字了。清欢听说李老板对泡菜和渣腐感兴趣,但天热了渣腐容易腐败就没做。给李老板两瓷罐泡菜,给夫子两罐泡菜和两斤猪肉、两坛酒并四百文束修,至于夫子怎么处理就不在清欢考虑范围了。

留出来的两亩地,三叔与父亲铇出麦茬子,又撒了一些草木灰翻了一遍地。

农家常吃的菜,一般都是自家留种,郑家就从周围几个村里买了些多余的萝卜种子,大概种了一亩好几个品种的萝卜。还有郑澜轩捎过来的一些蔬菜种:菁芜,油菜,豇豆角……

薤白有三种种植方法。一是地下鳞茎部分。二是地上部分,其中有胎生籽和黑籽两种。胎生籽可当年直播进行播种。

但清欢需求的薤白量会比较大,单纯靠野生的量供不上,品质也不好。

虽然现在不是播种的季节,但移栽还是有可行性的。周家行动起来,把拥挤成团,瓜瓞了几世的薤白进行移栽。

“老周家真奇怪,留出一半地,不种庄稼种什么蔬菜!”

“是呀!你说,肚子都填不饱,还有心思种那么多菜!他家半大小子好几个呢。”

“你们还不知道吧,昨天听王婆说,见他们家在村东小树林里挖那个臭草,挖了好多…”

“臭草吃多了烧心,还放臭屁。他家挖那玩意干什么?”

“嗨,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我见过他们家老二挖了一口袋。我问他干什么用,你们猜他怎么说?”

“别整那神神叨叨的,我们要知道就不问你了。”

“哈哈哈,周家老二说他们家要种那玩意儿。哎呦喂…”

“唉,好好的庄稼地不种粮食,也不知道信儿他娘是怎样想的,就由着孩子们胡来。”

“自从她家大孙子病了后,我看信儿他娘也不管事了,莫不是受什么刺激了?…”

“唉,往年她家种七亩地的粮食才将将巴巴够糊口。为了给大孙子治病,把自家的三亩地换了银子。现在又不务正业,好好的庄稼地胡搞乱搞!这个年,难熬啊!”

…………

同一件事,有疑惑不解的,有嘲笑看热闹的,有担心惋惜的…

七姑八姨有下地回来的,有从家里出来的,有看护幼儿的,聚在一棵毛白杨树下歇晌唠嗑,免不了家长里短。

清欢不是没听到村里人的议论。生活,就是别人口中的你,还有现实中的自己。鞋子好不好看,别人知道。脚舒不舒服,自己知道。

空口辩解,不如用事实说话。

这时候豆角成熟了,让奶奶找为人比较爽利的几家,买了一些,做泡菜酸豆角吃。清欢前世是北方人,但在南方生活过几年,对泡菜,酸豆角,梅干菜之类的吃食情有独钟。

经过买种子,买蔬菜,与周家相熟的人也多了起来。一个村的,自然是都认识的,就是生活苦,人们忙着土里刨食,周家又不爱凑人堆,与乡邻来往就少了些。

近来,关于周家的话题渐渐活跃在人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