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廉官赵南星传奇

作者:雪中飞鸿 | 分类:历史 | 字数:39.3万

第179章 “移宫”缘起

书名:廉官赵南星传奇 作者:雪中飞鸿 字数:2099 更新时间:2024-11-16 13:35:14

早年,万历皇帝为他选定的太子妃郭氏已于万历4 1年(1 6 1 2年)去世,所以随他进入乾清官的是他最宠爱的李选侍。当时原有两个选侍都姓李,由于居处一东一西,故称为“东李”、“西李”。东李人老实厚道,只是尽本分侍奉皇上,不甚得宠。

而西李年轻美貌,属于那种“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黛无颜色”之类的漂亮女人。再加上此人心眼儿猴精猴精,又不安分守己,她当然可以费尽心机讨得皇太子的宠幸。

这样一比,东李便在朱常洛眼里黯然失色,所以,西李就做为皇太子最宠幸的丽人随他进入乾清宫,而东李则被甩在一旁。

人们常说的西选侍就是西李,实际上,西李就是郑贵妃送给朱常洛的“八美”之一。因此,郑贵妃和西李各怀鬼胎,但二人互相勾结,彼此吹捧,抬高身价。

在作风方面,两个女人也极为相似,为讨得太子朱常洛的欢心,她们可以千柔百顺,曲意奉迎。长期施以柔情,她们自然就在皇上和太子心目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郑贵妃和西李在外面以彪悍、泼辣着称。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的生母选侍,便是郑贵妃和西李从中使坏,导致遭遇凄惨。王恭妃被西李殴打后,幽禁进深宫,因见不到儿子和新人,终日想念,导致以泪洗面,最后双目失明。

万历39年,朱常洛屡次请求万历皇帝,才允许携儿子朱由校前去探望。但见宫门紧闭,用钥匙打开门后,其母眼睛已瞎。朱常洛生母用手紧抓住儿子的衣襟,悲悲切切地大哭了一场。最后说:“我儿子朱常洛长成了男子汉,我今日就是死,也没有遗恨了。”

说完,趁众人不备,这位烈性女子一头撞在柱子上,顿时血流如注,倒地而死。

这件事,在朱常洛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因此,后来大臣们上疏攻击李选侍的人,便以“殴毙圣母”作为她一条重要罪状——这是后话。

八十五耳濡目染,西李对郑贵妃的阴险毒辣已是烂熟于心。朱常洛的太子妃郭氏已于早年去世,光宗即位后,皇后实际上空缺。

西李便虎视眈眈地盯上了这个位置。她曾多次对朱常洛软磨柔泡,想早日达到目的。但由于遴选皇后是封建社会中极为威严、隆重的大事,对长相、人品、家世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而西李各方面条件又相差甚远,她的要求很难达到。

然而,这个女人却不管这些,她总想在无法做到的事情面前创造奇迹。她想用自己的四两之力,拨动这艘历史航船改变方向。于是,她就一步步采取了行动。

西李随朱常洛住进乾清宫后,已经洞察到这位刚刚即位不久的皇帝将不久于人世,那个皇太孙朱由校不久将成为当然的皇帝而登上宝座。为了实现她的计谋,她必须提前一步行动,首先把这个小孩子牢牢地抓住,扣在身边,这样就掌握住了主动权。

同时,她又像一只机警的鹰犬似的,机智、灵活地刺探着各种情报,以便先于别人采取行动。她对朱常洛召见大臣时的谈话极感兴趣,常常躲在近处偷听。

也是天遂人愿,这位天子即位半月就卧床不起,为她实施阴谋创造了条件。此时,她已经晋升为康妃,这个地位远远不能让她满足。她的目标是当皇后。

依照封建社会惯例,皇太子的妻妾,唯有正妻才能称为太子妃,其他诸人均无称妃资格,只可称为“选侍”。

一旦太子即位,太子妃即可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皇后,手续也仪式也很简单,新天子依例赐以册宝便大功告成。而选侍们若想晋升为贵妃、皇贵妃,却要一步一个台阶,由阁臣商议后拟旨,经皇帝批准后才能册立,手续极其繁杂,仪式也隆重得多,其难度可想而知。

选侍西李自然懂得这些。她除了上窜下跳地四处活动外,还在光宗皇帝病危时挟着皇太孙朱由校在榻前胡闹,结果激起众臣愤恨,礼部侍郎孙如游和杨涟、左光斗等人毫不留情地迎头痛击,将她一脚踢开。理由也很冠冕堂皇:连两位太后和元妃的谥号都无暇顾及,晋封皇贵妃的事应该缓办。

没几天,新天子朱常洛一命呜呼。选侍西李不但没当成皇后,反而连皇贵妃的美梦也没做成,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按照封建社会的正统法规,光宗朱常洛一过世,服侍皇上的选侍西李就再也没有资格居住在乾清宫,应该立刻迁出,由继位的新皇帝入内居住。但李选侍却从郑贵妃那儿学到了耍赖的本领,坚持不搬,想藉此捞取政治资本。

为此,她同正统官吏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兵科给事中杨涟在这场“移宫案”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他的官位并不高,按常理他是没有资格成为顾命大臣的。但他在上疏弹劾郑贵妃请封太后时最早提到选侍西李和崔文升。说得情绪激烈,言辞切直。

此疏一出,语惊四座。众太臣们看后,均感出言鲠直,但又冒犯天威。可是,这一阵光宗皇帝头脑异常清醒。虽卧病在床,但他听到杨涟弹劾郑贵妃和崔文升的上疏后,却觉得很有道理。此时,他已感到自己确实受了近侍们的诱惑,并且越陷越深,不但损伤了身体,还招致了崔文升之流用虎狼之药暗中使坏,选侍西李也趁火打劫,才使自己治病的事陷入泥淖。

光宗朱常洛他焦头烂额,左右为难,他不知怎么办才好。

3天之后,他召集大臣议事时,自然就把杨涟也列入其中。拿杨涟的官位而言,距离皇上召见还差得很远。大臣们都替杨涟捏着一把汗,怕是此去凶多吉少。

大家在背后议论纷纷,说必是杨涟的疏文出了毛病。有的认为被召去遭皇上面斥,有的猜必遭梃杖,甚至有人估计杨涟要遭杀头之罪。有人劝他借故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