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盛唐风云记

作者:文如风 | 分类:历史 | 字数:61.1万

第132章 宋璟提倡在朝堂上当众议事

书名:盛唐风云记 作者:文如风 字数:1803 更新时间:2024-11-16 14:27:14

宋璟双手握着笏板说道:“在太宗贞观时期,有规定,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官员奏事,必须有左右拾遗等,至少一个谏官,和一个史官跟随。一旦有过失就会及时匡正,无论对错善恶,都记录下来载入史册;每一个司奏事,都要在朝堂上奏事,御史弹劾官员时,必须戴獬豸冠,面对皇帝朗读弹劾官员的奏表;正是奉行这样的程序,大臣无法蒙蔽皇帝干涉皇权,小人也无法通过进谗言而诬告他人,迫害忠良。到了许敬宗,李义府当宰相时,朝政多是隐秘策划,有的官员奏事,多是等退朝后大臣们离开后,在皇帝的御座前私下奏事。监察御史,谏官,史官,无从得知奏事官员和皇帝交谈的内容。武则天简单地以刑法掌控天下,御史和谏官可以仅仅凭传闻奏事,御史大夫和监察御史都可以相互弹奏,导致朝中官员多以诬告,陷害的方式排斥异己。所以臣建议陛下,恢复太宗贞观时期,所奉行的这一严肃公正的奏事、议事、弹劾制度。”

唐玄宗李隆基听到宋璟说的信息量有点大,并且宋璟事先也没和他提及此事,所以一时间不能对此事拍板定论,何况这也不是什么紧急事务,所以他说:“宋爱卿所奏之事,朕会经过考虑,斟酌,然后确定下来今后的奏事、议事、弹劾的流程和制度。”

接下来满朝文武官员依然没有奏事的,今天虽然是塑望日,是朝廷的大朝会之日,所来上朝的官员人数约是平时的三倍,但是没有几个人贸然奏事。这不只是因为官员们忌惮唐玄宗的威严,还因为现在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充足,治安有序,士农工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安心做事,没有尖锐的社会矛盾。所以官员们上朝的虽多,奏事的较少。

张九龄从苏珽身后握着笏板出列,站在朝堂中间。他说道:“陛下,前段时间,您让臣推荐教皇子学习的老师。前几日,臣已经向陛下推荐了学士潘肃,他教皇子李琰、李琬、李瑶学习,已经有几日了。陛下昨日说对他的教书很满意,再让臣推荐两位学士,与贺知章、陈希烈共同配合教太子和所有皇子的学习。臣今天向陛下推荐吕向和皇甫彬,这两位也是有名的儒家学士。”

玄宗说:“嗯,很好,这两位大儒,朕也有所耳闻。朕退朝后会在麟趾院接见他们,你退朝后去通知他们吧。”

张九龄说:“臣在退朝后,就去通知两位学士到麟趾院面见陛下。”

张九龄返回了东面一排官员第二位,自己站立的位置。站在他前面的苏珽,举着笏板出列,向玄宗汇报了来自地方上的,一些不太重要的奏章内容。

玄宗退朝后,在住处麟趾院接见了吕向和皇甫彬两位儒家学士。

十月十二日,唐玄宗发布了一份制命,内容是:“自今日起,凡事如果不是必须要保密议论的,统统需要在朝堂上当着文武官员,向朕奏事。史官也需要按照太宗贞观时的做法,加以记录。”

玄宗在今天的朝堂上颁布了此制命,等于是采纳了十月初一大朝会上,宋璟提出的恢复贞观年间奏事、议事、弹劾制度的建议。

玄宗让高力士宣读完了这份制命后,他说:“朕这一份制命颁发后,各位大臣都要遵守奏事、议事、弹奏的流程。如果有需要保密的,或者情况紧急的事,还是可以直接向朕奏事。另外,对于不太紧急的事务,各部门的官员,可以在奏事前聚到一起合议一下,再按制度上奏。”

玄宗说完上面的话,又想起了另一件事,这件事让玄宗有点烦。玄宗说:“太上皇去世后,他的神主供奉太庙时,太常博士陈贞节、苏献以太庙七室已满为由,奏请迁中宗神主到西庙,奉太上皇睿宗神主于太庙。朕准许了他们的奏请,他们又奏请,将朕的母亲昭成皇后的神主迁到睿宗室受祭,将肃明皇后的神主留在仪坤庙受祭。朕同样准许了他们的奏请。可前几日伊阙人孙平子,给朕来了一份进谏,他说中宗是继承大统的皇帝,迁出太庙,在别的庙供奉不合礼仪。他还写道《春秋》一书中讽刺鲁文公将父亲鲁僖公之位,升到闵公之上是为非礼。他认为朕迁出中宗神主去别庙,供奉睿宗神主入太庙的做法,与鲁文公的做法相似。对于这件事,诸位爱卿怎么看?”

宋璟握着笏板说:“陛下,孙平子的这份奏章,是他亲自到洛阳城来递交给臣的,并声明让臣呈给陛下。所以臣没有打开这份奏章过目,就到麟趾院呈给了陛下您。臣当时询问孙平子所奏何事?他说是关于中宗神主迁出太庙之事,他想对陛下说出他自己的观点。今日陛下在朝堂上公开此奏章的内容,想必是想听取诸位大臣意见。臣以为此事涉及祭祀以及礼仪方面,应该召集执掌礼仪的官员在朝堂上议论,从而得出合理的答案。”

玄宗说:“好吧,明日早朝,在朝堂之上,让太常博士陈贞节、冯宗、苏献,一起与宋璟,苏珽,五个人就此事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