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汉末
作者:鹿鸣东方 | 分类:历史 | 字数:75.4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8章 医者仁心(五)
见到气氛已经烘托到位,并且已经进入了他想要的节奏。刘辩就直接接过了,聊天的主导权。
“与其说是徒弟,不如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传承,或者说医术的交流。”
“我承认在座的各位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有着自己所精通的方向。然而不知众位可否经历过看病时无法判断病情的情况?或是为病人医治是面对突发的情况感到力有不逮?”
见到众人表情沮丧,刘辩也没有继续打击他们。
“这并不能说明在座的各位就是庸医。我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他能探索出的东西也是有限。一个大夫穷其一生医治的病人,相较于我大汉疆土上的百姓不及九牛一毛。又如何全知全能。”
“同时,环境也限制了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就比如北方的大夫,可能对于南方的瘟疫束手无策,南方的大夫也可能对北方的某些,病症不大了解。不少神医都需要靠游历四方积累见识。”
阐述完依据之后,刘辩开始郑重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凭本事吃饭的人都非常注重传承,轻易不愿外传。但是治病救人乃是医者之本,我只希望每一位大夫都能够救更多的人。众位从长辈哪里学到的知识有限,多数情况还需要亲眼见到患者才会积累经验,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夫往往需要经验积累才算大成。”
众人都沉默了,最初学习的时候大多人都只能背药理、背脉象、背各种病症的表现。最开始只能解决基础的小病小灾,那个时候都是师傅先诊断,自己再诊断,然后在师傅的教导下积累经验。哪怕多年之后自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还是偶尔需要师傅指点。
沉默的环境中有一人十分激动地回应起来。不是的,我看过很多医书,也看过很多案例。我父亲平时也喜欢把各种相关的病情总结到一起记录,我都记住了。我父亲都夸我可以独当一面了。
青年的举动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关注,也终于有人认出了他的身份。“这不是张太医的儿子张三吗,竟然也在这里,为什么张太医没来。”
听着众人议论,张三拳头紧紧的握着,情绪非常不稳定。明明严厉的父亲都承认自己已经登堂入室。但是所有人都不认可自己,自己诊断过的病人都想再请自己父亲看一遍。外面的人也都只记得他是张太医的儿子。
说起张太医也是洛阳名人了。早年游历四方,后为大将军窦武所救,为报恩进宫当太医。后来窦武死了心灰意冷辞去职务在洛阳开了一间医馆,他出名的原因是勤而好学,喜好交际。只要有时间这位张太医就会走街串巷找大夫请教各种病的医治技巧,编成手札。久而久之每当遇到张太医,大夫们都会打听一下自己见到疑难杂症有没有解法。张太医也从不推辞,数十年如一日,积攒下来的名望使大家都对他非常尊重。
听着众人七嘴八舌的讨论张三,再看看小青年的表现。刘辩就知道碰上怀才不遇的有志青年了。最主要的是这个案例足够“典型”啊。
刘辩起身走向神情激愤的张三,众人见状也安静下来。有一些人还流露出担忧状,担心张三因为顶撞刘辩获罪。
刘辩已经走到张三身前,见对方有些不知所措,便准备安慰一下对方。忽然动作一滞,华丽的转了半圈换成左手拍了拍张三的肩膀。心里却在抱怨,草率了忘了右半边身子应为受伤没啥力气。虽然张三是跪坐着,但依然比刘辩高一些。这才形成刚刚的局面。
虽然情况尴尬,但该说的也都不能含糊。刘辩安慰道:“你的情况我了解,也许你的医术已经不弱于在场的一些人。但有的时候,时间的积累不只是为了增加见识,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心境的沉淀。”
“知道为什么你的父亲受人尊敬么?那是因为他不但拥有知识,得到知识以后也不是为了给任何人证明什么,而是踏实的用来治病救人,总结起来甚至流传百世。在历史上他是榜样、是标杆。静下心来,将来你也可以想你父亲那样受人尊敬。”
随后,刘辩又向其他人朗声道:“你们可以说他年纪轻,实践少。但是不能否定他所学的知识。张老先生穷其一生的经验积累都写成手札为其所学。即使不能立刻融汇贯通但也容不得小视。”
见没有人反驳,刘辩继续说道:“这就是传承。后代因为有更好的传承,起初就会先人一步。只要不懈怠,最后也会获得的更多。”
“我希望将来的大夫都可以由这么高的起点,这样他们就可以快速走过漫长的积累过程,就可以拯救更多人。”
“为此,我愿意把皇室收藏的所有医书拿出来,供大家抄阅。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
“将来我会组建专门学医的学堂,寻找更多的人来学习医术,希望到了那个时候众位能够齐聚一堂,集百家所长编写医术。对更多学徒倾囊相授。”
“在坐的过各位能拯救的人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够教授出更多的弟子,就能拯救更多的人。”
“如今的社会瘟疫频发,百姓困苦,正是众位作为医者,应当站出来的时候!”
刘辩不是什么大演讲家。不会太多能够鼓动人心的手段,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他所做的只是把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想要付出的行动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然后发自真心恳请这些大夫助他一臂之力。
而在座的医生也陷入了思考中,他们回忆起了无力拯救病人时的愧疚;回忆着帮助了一个个病人后,收获的喜悦;再幻想着把一个个新的病历写入医书供后人学习、敬仰的满足。也有的人想起了自己的师傅,奋不顾身的走进疫区救人,但是自己也染了瘟疫,最后病死,勇于奉献的精神感染者他。
在众人回忆的帮助下,在现场环境的烘托下。一众大夫,一点点地坚定着信念,一定要把医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帮助。此时他们的意志是如此纯粹。医者仁心,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