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汉末
作者:鹿鸣东方 | 分类:历史 | 字数:75.4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3章 名士汇集(三)
对于如今弱小的刘辩来说,他的一切志向能否实现都还不一定。现在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可能,加快整治大汉的速度,促进发展。只要大汉的实力足够强大,那么诸侯内乱,外族入侵都不会发生。他所期待的生活才会早日到来。
有人会问刘辩的目标听起来如此宏大,他是不是很忙?
答案是并不忙,因为事情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而且强大的力量需要可靠的人来掌控。因此,除了按部就班的锻炼,有机会就出来接触名士,偶尔还会去看看自己布署好的领域。
目前还能剩下不少时间。空闲的时候的刘辩也会做一些大家都爱做的事情,比如幻想一下自己亲手养大的才女老婆到底是什么样子。
饭桌上的刘辩就是这么边幻想边扒拉米饭度过的。
那天之后,刘洪又通过蔡邕的邀请与刘辩交谈了几次终于被刘辩说服,决定开始数学教材的编制。
任何书籍都要遵循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安排符合逻辑。教材最主要的功能是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刘辩当仁不让承接下这个工作。由他负责拟定目录、大纲,按照模块确定需要哪些内容。
而刘洪则负责填充其中的内容,包括使用条件、具体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经典的案例。
这一套编写下来,可能就要花费数年的功夫,而且具体如何使用也还没有完全敲定。毕竟世家子弟肯定不愿意钻研这些“杂学”。想要大范围应用势必要有大量学生。向平民普及教育这个提议能否实现至今都是未知数。
然而,刘辩和刘洪都毅然决然的决定从现在就开始编写。他们坚信,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将来都会为大汉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
每次都在蔡邕的府邸见面,作为东道主,蔡邕听说如此壮举之后也是,兴冲冲的加入了其中。
在这段时间里刘辩还见过郑玄,这位老先生本来受到党锢牵连在老家杜门着书。结果因为刘辩的劝说,被汉灵帝软硬兼施连人带书一起“请”来了洛阳。
本来以为也是一位慈祥和蔼,涵养极好的老爷爷。没想到见面是一个身材壮硕,面目刚毅的大叔形象。
这种形象往往会给人一种粗犷的感觉。刘辩却没有因此小瞧郑玄半点,因为他听过郑玄的讲课。讲课内容条理清晰,观点简明扼要,而且不知为何从他口中说出的话,总会让人下意识的认同。
后来刘辩又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孔融。
自从背过三字经,学过孔融让梨之后刘辩就一直好奇,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一个被儒学困住的老古板?是不是张口闭口都要讲究那些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规矩?
孔融的举动也是如刘辩所料,不远万里,从北海赶赴洛阳。来了之后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隐晦的表示自己的态度,想要重新编着《礼》并作为第三本书印刷。
当见到孔融本人之后,刘辩再一次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自从刘辩提出想向孔融请教学问,把孔融请来之后,这位孔子后人一直都是不苟言笑,显然对于教学的举止非常在意。
然而表情严肃,态度庄重的孔融,在给刘辩讲课时,彻底的颠覆了刘辩的认识。讲完“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后,孔融曾经问过刘辩:“既然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我们要向他人虚心学习。那么,如果我们身边有人对我态度嚣张跋扈,言语举止都有冒犯,我们当如何做?”
刘辩本来想着,顺着孔融的人设回答,讨好一下他,就说到:“我可以忍耐他的性格,学习他的优点。”
没想到,孔融却说道:“非也,面对这种人,态度当然不能客气。圣人孔师,确实教过我们虚心求教,但又没有教过我们任人搓扁揉圆。虚心学习是一码事,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另一码事。”
见到刘辩被说的有些迷茫,孔融还以为刘辩是没有理解自己所讲,又说到:“你想想,孔子还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种话,所以真正的礼并没有让我们都要谦卑的对待彼此,守礼并不是压抑所有的情绪,否则众生与傀儡何异?”
经过深入的学习,刘辩才彻底理解孔融真正的思想。他所倡导的礼仪并不仅仅是约束一部分人,也没有想要用条条框框把人定死。而是通过礼数来明确法度,让人人心中都存在着礼。让礼承载着人们相处最基础的原则、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换句话说,就是让所有人们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约束自身的行为。
他曾身处网络爆炸的时代,负面信息传播的往往是最快的,人们好像也更喜欢以阴暗的思想去看待他人,导致刘辩见到许多案例中“礼”都作为了道德绑架的帮凶。刘辩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只遵守自己认可的“礼”,最终还是把“礼”当成了一种规则,最终被圈起来。
来到这个时代。接触到了孔融,刘辩才重新意识到“礼”的目标是教化,而非约束。
祭拜天地是因为天地之力非人力所能抗衡,要有敬畏之心。因为敬畏所以守礼。“礼”所教的并非应当祭拜天地,而是敬畏天地。
向老师行礼问好是因为老师无私的传授知识,要有尊敬、感恩之心。因为敬爱所以守礼。“礼”所教的并非是应该向老师行礼问好,而是应该对老师有敬爱之情。
真正的“礼”要的是发乎情而举于行。
如果有人嚣张跋扈,仗势欺人,那么说明这个人自身的力也没有修到位。对于旁人没有敬畏之心。“礼”的存在有时候必然会约束人的天性。对于素不相识的旁人“礼”很难约束自己产生敬畏之心。也就是说无法只通过“礼”让大家互相之间保持谦卑。
这时也许需要一些小小的帮助,比如你显得足够强大,旁人自然会敬畏你。孔子当初周游列国还是仗剑出游呢,道理讲不通就先物理说服,再精神说服。再比如外力约束旁人敬畏你,就像你带着几个帮手去讲道理会更好用。等等......
这种所谓的外力约束很多时候多实以法律的形式提现。至此,约束人的行为以众多“礼”作为根据,然后又以法的强制力进行保障,维持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位孔融先生,认识到“礼”只是提高修养,无法约束所有人遵守,但是依然愿意全心全意去教化万民。尤其是身处汉末,很多存在视法律为无物,在地方做着当地的“土皇帝”。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在心存敬畏,视“礼”为无物,孔融也坚守着这一思想。
简而言之就是身处礼崩乐坏的年代,乱世当用重典,需要严苛的法律。孔融依然坚持宣扬“礼”。虽然有些钻牛角尖,但却是真心真意的把礼仪、教化融入了他的整个人生。
对于这种人,你可以反对他的想法,可以嘲笑他不切实际。但是,绝对不会影响你佩服他这种坚韧的性格,与他一起畅想伟大的宏愿。
在这里,向如同华佗般不畏寂寞的先驱者致敬!向如同孔融般不屈时势的逆行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