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作者:封侯书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209.2万

第212章 谁说女子不如~男

书名: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作者:封侯书生 字数:2127 更新时间:2024-11-16 17:07:04

“觉得人太多?不不不,我倒觉得如果人太多的话,那只能说明是地太少了,得继续往外扩张。”孟毓崇话音刚落,便有人在屋外反驳道。

朱七牛和孟毓崇循着声音看去,只见朱棣、朱四牛、张冰洋、常森甲胄在身走了进来。

不用说,敢这样随意插话的也只有朱棣这个天潢贵胄了。

“斌国公,我等已然率军护送迁移百姓到达太平、太安两城,特来复命。”迈步来至朱七牛面前,朱棣抱拳说道。

“辛苦你们了,快回去好酒好菜享用一番,然后好好休息休息吧。”朱七牛道。

“诶,我们可不是来跟你要好酒好菜的。”朱棣道。

“哦?那你们想要什么?”

常森笑道:“斌国公,我们都想率军去草原上接着犁地。”

犁地一事是朱七牛早就制定的长远军事行动,有事没事都可以去搞一搞,一来消耗敌人主力,二来掳掠人口和牛羊马群,三来占据更多草原,四来进一步把敌人往更北方赶,五来宣示武力……总之就是好处多多。

如今又有太平、太安两城做依托,进可攻退可守,以战养战途中还可以回来休息下,比当年霍骠骑深入草原的作战可轻松多了,试问哪个武将不想借此时机去草原上浪一把?

“想去那就去吧,但必须留下足够守城和保护我们身后这边草原的兵力。”朱七牛自然不反对,直接说道。

“那就让我去吧,我熟。”朱棣主动请缨道。

“燕王此言差矣,上次你就去过了,轮也轮到我们了,这次还是烦劳你防守吧。”常森道。

张冰洋和朱四牛碍于身份,并不敢跟朱棣顶牛,但既然有常森率先反驳,他们也就敢跟着帮腔几句。

“就是就是。”

“燕王你还是好好歇一歇吧,下次再由你去。”

朱棣还想再说什么,可面对三张真诚无比的脸,他最终没好意思耍无赖:“行吧行吧,那就换你们去,下次再由我去。”

常森道:“来草原几个月了,我还没正式领兵作战过呢,那这次就由我打主攻,你俩谁来给我当副手?”

朱四牛至今可还记得当年七牛因为揍了燕王一顿而差点被砍头的事儿,一想到如今这次自己不跟着常森,那下次就得跟着朱棣,心里便有些膈应,于是抢先道:“我来给怀远伯当助手,草原上我也熟得很,保证不迷路。”

既如此,张冰洋也不好反对,于是犁地的阵容搭配就这样定下来了。

本次犁地,由常森打主攻,朱四牛当副手。

下次则轮到朱棣打主攻,张冰洋给他当副手。

如此循环往复,一个攻一个守。

将他们四个战斗狂人打发走,朱七牛继续跟孟毓崇商量政务。

“孟大人,我现在一时半会儿还真没有看出草原上有啥需要查缺补漏的地方,你经常跟其他官员和老百姓接触,你倒是说说看,眼下我们还有什么能为老百姓做的?你只管说,说错了我也不怪你。”

孟毓崇想了想:“如今蒙古这边小孩子越来越多了,属下觉得有必要实行一下义务教育。”

这种事朱七牛当然早就想到了:“关于这点,我已经让礼部郎中去做了。”

“哦?”

“蒙古承宣布政使司好歹也是和其它承宣布政使司同级的行政单位,照样有举办县试、府试、院试、乡试的资格,而蒙古这边地广人稀,若是跟其它地方一样录取足数的童生、秀才、举人,考试难度无疑是大为降低的。”

“所以?”

“所以我让礼部郎中以此为诱惑,派人去关内鼓噪一些久考不中的童生、秀才一起迁徙了过来,等再过几天,礼部郎中就该安排他们去学校里给学生们当先生了。”

孟毓崇:Σ(⊙▽⊙\"a

“厉害了国公爷,这种法子你都能想到,属下佩服。”

朱七牛:o(* ̄︶ ̄*)o

孟毓崇想了想,又道:“那就鼓励大家生育,适度补贴一些钱财?”

这种事同样是朱七牛的首创,他当然也不会忽略:“这事儿我已经让户部郎中去搞了,你再仔细想想还有没有其它事情是有待改进的。”

孟毓崇挠了挠头,想了好一会儿,这才不太确定的说:“有个事儿属下是想跟大人汇报一下的,结果一忙起来就给忘了。”

“啥事儿?”

“咱们的羊毛衫不是要建造厂子生产嘛,可是面向百姓招工时,百姓并不怎么乐意,反倒是有一部分牧民……那个……。”

朱七牛皱了皱眉:“有事直说,别吞吞吐吐的。”

“是这样的,好多人都说做衣服这事儿是女人干的,男人就该去放羊放牛,拿着弓箭提防野狼,还不如直接让女人去进厂做羊毛衫呢。”

“还有这事儿?说这话的不是一般男人吧?”

孟毓崇点头:“确实,是那些被我们从鞑子手中解救下来的汉人说的。

草原不比关内,草原上就算是女人,抛头露面、干活、套马什么的都不在话下,也没人不准,所以他们的想法比较另类一些,觉得就算是女人进厂也没啥。”

朱七牛接着说道:“但是新迁移来的百姓和关内的人肯定是看不得女人进厂务工的,会说闲话,对吧?”

“是。”

那些被俘获的俘虏中,原本是汉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询问、观察,没问题的都被录入了户籍,成了大明的普通百姓。

而被俘虏的鞑子呢,就严格多了,得到户籍的少,得不到户籍的多,依旧只能赶着苦差事,顶多是一天能吃三顿饭,也没有工钱。

这类汉人有的都在草原上生活二三十年甚至更久了,思想自然更偏向于鞑子,相较而言更加粗鲁、开放也是正常。

朱七牛能够理解,甚至很赞同他们的想法。

因为他从小就没有被灌输过女人就该低人一等、吃饭不能上桌、必须三从四德之类的观念。

相反的,在老朱家女人能当一多半儿的家,孙子孙女的待遇也大差不离,没有重男轻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