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北朝
作者:红莲素心 | 分类:历史 | 字数:76.5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33章 因祸得福
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反其道而行之,在契丹的地盘上,也可以有八个首领。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朝廷只能册封一个,黎部首当其冲,高顺答应让他当首领,也算是给他个安慰。
不过他觉得自己可以当这个首领,其他部落可不这么认为,只要有人质疑他的权威,朝廷就可以主持公道。
打一棒子给个甜枣,也许这才是御下之道,独孤永业看起来好像做错了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
坏人都让他做了,高顺过来就可以当好人了,而契丹的反抗也连累了独孤永业,高顺也趁机敲打敲打他。
打破独孤永业之前的部署,安排齐军与契丹人一起建设,这个过程也需要磨合,但契丹人的抵触明显小了许多。
高顺承诺给契丹人房舍和土地,并且设立府兵,也就是说春天那些齐军也要开荒种田,争取自给自足。
之所以采用府兵制,也是不想藩镇的实力过于强大,减少造反的风险,不过会影响一些战斗力。
同时,府兵自给自足,朝廷的负担也小的多,不用专门拨款养职责军人,而且没有战争府兵还能有富余的粮食。
现在齐国基本上已经实现府兵制,在这个基础上,朝廷才有能力支持大型战役。
而真正的职业军人并不多,也就是几万禁军,用来拱卫皇权,保护高家政权。
再加上契丹自制,可以减少抵触情绪,只要他们住在城池中就难免受汉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中被同化。
而且朝廷并不会真正支持某一方,有的部落不愿归顺也不要紧,那是因为他们没看到好处。
黎部被迫改造,但未伤元气,朝廷册封首领为刺史,用不了多久就会实力大增。
只要有府兵在,朝廷也不用担心契丹无法控制,双方无形之中相互牵制,朝廷要做的只是平衡两方的实力。
所以独孤永业看似做错了,但高顺需要他这么做,否则两伙人搞到一起去,还有朝廷什么事。
独孤永业很快也想明白这些,此时他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高顺不是没给过他机会,如果他真能一心为公,高顺其实也懒得操这么多心。
可是他偏偏耍了些心思,觉得高顺真的放权给他,若果契丹人不造反还好,可契丹人偏偏反了。
“殿下深谋远虑,臣不及也。”
独孤永业是真的服了,觉得只要高顺活着,独孤家这一脉想要崛起是不可能了。
“孤记得将军本姓刘,出身中山刘氏,幼年丧父,随母改嫁独孤氏,冒姓独孤。
如今将军开府,这么多年也对得起独孤家了,何不改回姓氏,将刘家发扬光大?”
高顺突然开口,这是要彻底断了他与独孤家的联系,对他来说其实也是好事,只是独孤永业有些难以适应。
可现在他不可能指望独孤家了,只能一心一意跟着高顺,犹豫片刻独孤永业拜谢道:“多谢殿下!”
高顺满意地点点头,这位还算识时务,要不是齐国可用之人不多,高顺也不会费这么多心思。
“如此甚好,那就恭喜刘将军了。”
从今天开始,独孤永业改姓刘,爵位依旧是平辽郡公,官职是大将军、太子太师,坐镇辽州,掌管辽州军事。
二人回到大营,阿松和萧琳都在,但气氛有些不对劲,高顺有些奇怪。
“二位这是怎么了,可是发生了什么?”
高顺关心地问道,萧琳的目光有些躲闪,阿松一脸欲言又止,想说什么,又看见萧琳警告的眼神。
高顺察觉到二人的不对,但是他也没多问,事实上他也看出来了,这个阿松喜欢萧琳,而萧琳好像并不喜欢他。
对于这种事情,高顺不好掺和,好不容易安抚好了黎部,他可不能因为一个女人怀了大事。
所以自从来到辽州,为了避免他人怀疑,他就没和萧琳单独相处过,免得无端增加麻烦,现在他还要利用阿松。
“呵呵,多亏了二位的出手,才让两族避免了一场冲突,现在两族齐心协力,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建好家园。”
萧琳抬手想说什么,忽然又放下了手,余光看了看一旁的阿松,心里有些无奈。
高顺故意不理会二人的目光,自顾自的继续道:“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二位继续出力,我会派人教你们生存技能,比如如何种地,如何织布等。”
高顺仿佛知无不言,给二人说了很多汉人的生活习俗,一开始二人还有些心不在焉,慢慢的就全部吸引了。
从游牧到农耕,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契丹人虽然也有耕种,可和汉人还是比不了的。
从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获,什么时节种什么菜,东北的气候适合种什么粮食,辽河边其实也可以种水稻,有什么注意事项等。
高顺毫不敝帚自珍,刘永业也在一旁听着,心中越来越惊讶,没想到高顺竟然懂这么多。
他们哪里知道,高顺之前其实并不知道,还是临走前,让工部找经验丰富的老农整理出来的,然后背了下来。
身为太子重视农桑,这是妥妥的明君之资,哪怕高顺只是做做样子,也没几个皇子愿意这么做。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高顺亲自指导,七月的天还有些炎热,高顺也毫不在意,甚至和百姓一起干活,争取在冬天到来之前,把房子都盖起来。
转眼半个月时间过去了,阿松派出去的人回来了,八部之中只有三部愿意商谈,其余的都不相信朝廷。
看到热火朝天的城池,三个部落的使者面面相觑,难道齐人真的这么好心?
对于阿松,他们心里也是怀疑的,认为阿松很可能和齐国密谋,把他们骗回来一网打尽,以报他们见死不救之仇。
得知这个结果,高顺并不意外,世上最可怕的就是人心,见识了齐军的残暴,他们心有余悸也是正常。
热情的接待了三位使者,表达了他的善意,让他们回去告诉各自的首领,只要他们肯归顺朝廷,服从朝廷刺史的治理,朝廷会给他们过冬的粮食。
马上就是八月份,天气也渐渐凉了起来,冬天马上就要到了,草原也开始凋零。
这个时候他们如果还在草原上游荡,不但会冻死很多牛羊,族人也会被冻死、饿死。
听到朝廷愿意给粮食,使者都很心动,而且高顺还承诺他们,只要归顺朝廷,就给他们房舍和土地。
都是一个套路,没有什么区别对待,高顺表现的很大方,辽河两岸地域辽阔,养活百万百姓没问题。
使者们畏畏缩缩地来,高高兴兴的离开,如果高顺说的是真的,先归顺的则可以占便宜。
因为可以优先选择辽河两岸的区域,作为部落的聚集地。
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不在把自己当主人,齐国的强大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齐国是否真的愿意接纳他们。
凭空多了真多人吃饭,一年的粮食也不是小数目,所以他们面临一个选择,是冒着风险相信高顺,还是再观望观望。
天气一天天转冷,第一座城池也有了雏形,在数万人的努力下,终于在冬天到来之前,修建好了自己的房舍。
与此同时,朝廷的粮食也运到了,足够五万人吃一年的,来年春天他们就可以耕种,然后就可以自给自足。
看到粮食,所有人都安心了许多,而高顺也算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就交给刘永业了。
“刘将军,辽州已设,所有人就都是大齐的百姓,无论契丹、鲜卑亦或是汉人,都要一视同仁,不可区别对待。”
“谨遵殿下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