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娱乐圈的咸鱼
作者:六千来世 | 分类:都市 | 字数:88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特别篇:赔罪的YY文
嗯……
我跟老大哥聊的都是最近很是有些火热的事情,比如疫情的反复啊、黑命贵啊、鲁地顶替啊、直播带货啊、《浪姐》啊之类的;
尤其是《浪姐》直播带货受挫一事,因为本书的女主角就是我一直喜爱的万老板,所以可以说一说直播带货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探讨,
…………………………
首先,说一下大环境。
这次疫情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别的不说,对诸位营销工作内容方面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业务开展越来越依赖线上;
咱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本来就是商品生产过剩的国度,疫情之后,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商品过剩”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但是线下生活虽然逐步开始恢复正常,但因为疫情的小规模复发,国家出于安全考虑,许多政策会往回收,
所以,至少明年年中,线下恢复到以前的样子是别想了;
但是,大家都需要赚钱养家啊,公司需要创造利润啊,这么多产品没地方卖怎么办?
所以,大伙迫于无奈,就只得一股脑往线上涌了;
呵呵,这下子热闹了,
原本做出口贸易的,开始在线上兜卖;
原本做线下商场和旅游产品的,开始做社群电商;
原本做小规模线下生鲜的,开始依托于社区物管做小平台生态闭环;
而原本做电商的,面对一下子膨胀了一倍的各类对手,只能咬着牙打价格战……
总之,跟以前的尚有退路不同,你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不能玩好线上,那么对不起,你的钱包就岌岌可危了。
第二、全球资金开始涌入国内
这次疫情里,全球的资金充满焦虑,因为处处需要断手自保;
而咱们国家作为抗疫表现最好的国家,也是今年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已经变成了那些资本眼中的避风港,也是全球唯一的价值洼地;
数据上预测,今年极有可能会有大量的国际资金涌入中国,而涌入的多少,取决于人民币会不会升值,升多少值;
在这个敏感环节上,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战略考虑,我这里不敢过于猜测;
只是想说,如果人民币升值,哪怕升值10%,也极有可能会有超过20万亿美元的资金涌入,
而即便是保持现有的汇率不动,只要不贬值,也极有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的资金涌入;
这么庞大的资金涌入,必将会对我们国内的经济解构造成重大冲击;
当然,因为金融业风险滞后的特点,这些钱会有很大一部分把目光瞄准了我国的不良资产市场,但依旧会有很大一笔资金流入其它领域;
其实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苗头;比如说,一二线城市的某些地段的房价开始小步上涨,而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开始“有价无市”。
或许有书友会在这一波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浪潮里获益,但也有可能跳进坑里。(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要写一个似是而非的CDS?想想曾经香港的楼花,想想曾经海南楼市的疯狂;有些东西你可以想,但是我不能说。)
但在我看来,涌入其它领域的资金会对诸位造成更明显的影响——比如商业生态的重构,比如营销价值传播链的梳理。
………………
其次,说一下在大背景下,商业形态的可能变化;
大家以后的工作基本上都与“营销”两个字脱不开钩,因此这一块可以稍微细一点展开;
我之前说过,商业上一直奉行“二十年一轮回”,
而所谓的“轮回”,指的是大众价值的关注点由【实】→【虚】→【实】的一个重复过程;
而现在的环境下,消费者的关注点,正逐渐由【虚】到【实】的转变,这个过程或许2年,或许5年,视外界生存环境的现状而变化;
如果你能领会其中的奥妙,以后的工作就不会迷茫,许多东西就不那么容易遮住你的双眼了。
其实只要是做过市场类高管的,都明白一个道理,不管那些文章引入多少新词,不管那些“专家”们吹的再天花乱坠,不管嘴上再吹嘘互联网再伟大,各种商业再牛逼;
其实本质上,市场的基本要素依旧是【消费人群】、【渠道】、【产品价值】、【价格】四个基本元素构成,那些五花八门的东西,只不过是这四点要素外面穿的花衣,用以迷惑那些小萌新的概念罢了。
仔细想想,那些电商平台,实质上是不是都是【渠道】,只不过展示商品的柜台从商场里转到了网页上罢了;
那些整天打折、特价、上团购的商品,是不是跟你以前在集市上遇到的那些喊着跳楼大甩卖的商贩们一模一样?说到底终究是通过有体系的价格设计,来挑拨消费者的欲望神经而已;
唯一值得一说的,是【产品价值】这一块;
古早以前,商家通过引入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来讲品牌故事,给产品穿上华丽的包装,或者通过砸下大笔广告费来提升产品的【价值】,从而溢价出售;
特别篇:赔罪的YY文
在以前,这个行为是赋予品牌本身的,最多通过关联一些明星,让他们帮忙增值而已;
但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品牌的赋能点,越来越多地转到了【内容输出者】身上;
为什么我再书里一直强调,说现在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内容为王】时代;
就是因为现在的内容输出者,已经承担了品牌调性、内容传播、形象关联、消费者粘度这四大功能——虽然现在依旧是零散的功能实现;
而如果各位书友们能通过后台操作和协助,帮助自己公司的战略合作者做出这四大功能的闭环统一,那么恭喜你,你就是未来的大佬;
那么为什么说现在的内容输出者只是零散地实现这四大功能呢?
简单的来说,现在的硬性广告越来越无法打动消费者了,反而越来越认那些UP主,主播、爱豆的带货和情景展示;
………………
就拿时下大家都非常关注的直播带货为例;
A:为什么当初公孙永浩初一直播,销售额就上亿?
因为他在“形象关联”这块具有着绝大部分主播和明星不具备的优势,消费者认他这个人的形象品性,于是纷纷下单购买;
但他目前在“消费者粘度”、“内容传播”这一块做的是不够的,因为“消费者粘度”本质上靠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消费场景的展示;“内容传播”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细节来凸显品牌的与众不同,而这位老哥——对不起,他目前都是玩批发,根本没时间做深化。
然而,随着他个人影响力不断地稀释给那些商品,你可以在“蝉妈妈”这个监督平台上看到,他的带货销售额不断下降,从最开始的一亿多变成现在的刚刚破一千万;
想想看,人家一场直播带几十种商品,结果总销售额才一千万,刨除动则十万二十万的坑位费和至少10%的销售抽成外,商家还能赚到什么钱?
何况消费者退款退货的情况严重,加上这块产生的费用,商家不亏欠就阿弥陀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单纯的求助四要素不齐全的他人,哪怕这个人是顶级IP,也是走不长远的;
B:为什么李某琪和某亚能够成为目前直播的王者?
因为他们在“消费者粘度”上面做的很好,他们的制胜法宝无非两点,
第一是全场最低的价格,哪怕为此跟商家签订类似于“排他垄断”的协议;消费者本质上是通过金钱的既得利益与他们产生粘度的;
第二是他们够专业,承担了一小部分“内容传播”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业务范畴在口红和化妆品方面,某种程度上,他们承担了KOL的一个角色(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KOL),因为在硬性功能阐述和使用场景展示方面专业,所以有许多消费者认账。
但是同样,他们这种模式对于商家和品牌而言利大于弊——无法带来品牌溢价、无法来带有效的心智抢占,成本叠加下,无法带来真正的利润(是的,绝大部分找他们带货的商家都是亏本的),商家除去账面数字来带的资本收益或者临时变现回血之外,基本不会有任何益处,甚至多来几次后,会给品牌带来许多的负面的影响;
C:为什么目前全民IP的《浪姐》们的第一次直播带货会翻车?
端午时节,《浪姐》们的三位小姐姐和某教主费力巴拉地吆喝了5小时,观看人数624.6万人,峰值10.1万人;结果就带了371.9万的货,可谓是让无数的粉丝的惊掉了下巴;
其实,这种情况营销界的人一点也不奇怪,事实上,很多大商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他们供货的;
很简单,因为这些明星们除了跟部分商品“品牌调性”吻合以外,压根底就不具备其它赋能点;
他们完全是利用自己所剩不多的忠实娱乐粉丝人气,来变现成销售额的,所以业绩如此不堪入目,也是情有可原;
同理,曾小贤和王祖绿等人,也是同样的问题,缺乏专业度、没有时间做深度,放不下架子做创新性场景展示——这些都是他们做带货的致命伤;
相比之下,让某些时下大热的小鲜肉卖卖化妆品,割割脑残粉的韭菜,倒是更可行些,可惜人家背后的资本没那么傻。
………………
OK,说了这么多,那么如果你的公司BOSS非要做直播带货,那么理想的传播-销售闭环是什么呢?
我和老大哥YY了一下,就当看个笑话:
第一步:找一个肯放下架子,又有灵性,且以往视频调性与你们商品品牌吻合的腰部主播(比如食品类的找吃播或者搞笑UP主;化妆品的找美妆主播或者搞笑UP主),与她身后的MCN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一定时间内,她的商业运作权要过来;
这种主播不难找,需要注意的是你与她身后的MCN的合同敲定内容,这些MCN奸猾的很,如果没有经验的,多找几家互相对比一下,最好找个律师帮忙看看。
特别篇:赔罪的YY文
第二步:如果你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现在所有的广告形式里,植入广告的效果最好,尤其是当初看《三国机密》里,那些小剧场的广告形式;
那么……为什么不与这个主播一起,策划一系列类似于这种形式的日常视频呢?
既搞笑,又能把自己品牌的历史、公益、USP、创意使用场景等展现出来,只要创意OK,观众是不会讨厌的,更能一点一滴地接触到这个品牌的种种亮点,从而对品牌产生良性记忆度;而品牌在抢占消费者心智的同时,也可以产生自然销量,
在我们看来,自然销量带来的价值可比促销式的主播带货有价值多了,如果可以,我宁愿要5万的日常自然销量,也不愿意要30万的直播带货销量,里面不仅仅是利润的问题,对于品牌的保值溢价考量,更为重要!
第三部:克制地进行创意直播带货;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不是急于回血,任何一种高频次的促销式直播带货,都是对品牌商家的巨大伤害,
认知惯性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当你品牌的价格低于你画出来的红线的时候,就再也爬不上来了,到时候,你是继续饮鸩止渴呢?还是花大功夫,承担一系列的机会风险,重新开发一个新品呢?
所以,直播保持一个合理的频次,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如果可以,一个月一次专场是最合适的。
那么重点来了,如何创意式的直播?
我和老大哥认为,那么多搞笑的综艺,完全可以作为素材,比如《今夜千乐门》,比如古早以前的《我们都喜欢笑》等等,完全可以借用他们的小品段子模式,以你们的品牌故事和卖点为基点,融合一些时下热门话题和梗,来弄一场40分钟左右的表演秀,
没错!
事实上,就是把所谓的直播带货变成“微综艺”!
不要觉得不可能,既然能有微电影、短视频,为什么不能有“微综艺”?
事实上,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微综艺”或者“微电视剧”才是对于各个商家而言,最有价值的营销尝试。
嗯,或许有书友会说,这太难了,以我们公司那帮子粪草,肯定做不出来!
可是,我想说的是,你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
不管你是市场、运营还是策划,你脑子里肯定有想法,而且有了那么多模板放在那,一开始照着葫芦画瓢应该没那么难吧?
这可是你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万一成了,你就是公司NO2,就算不成,你也可以在里面体悟到足够的经验和感受——这对于你而言,可是真正的财富;
要知道,大部分人真正的上升起点,就是从主导一个项目开始。
何况,这世界上有种商业行为,叫做“资源整合”;资金不够,不可以联动一下可以与你们产品有互补性的其它商家么?比如零食与酒,茶叶与茶具,饮料与创意杯子;
如果创作人员不够,那些小的MCN机构,那些小的影视工作室,与他们达成合作,真的很难么?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迈出了这一步,你就是短视频领域的先行者,就算一开始拍的不如人意,观众们的容忍程度是很高的,况且,没有同类对比,哪里来的伤害?
……………………
在操作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论是什么产品,一定要注意搞笑和内容深度的融合,
搞笑元素,从营销价值上来讲,仅仅只是吸引人气而已,单纯的人气有多不靠谱,相信诸位都知道了,而事实上,真正能有营销转化力的,是你传达内容的深度和专业度;
这就是为什么小破站和某乎为什么越来越被各大商家和资本看重的原因,在经济环境逐渐恶化的现今,不管你以前是不是大手大脚,现在买任何一件商品,总会无意识地考虑一下:自己的荷包里还有多少钱?这玩意要不要下单?这东西到底值不值得自己买?
这时候,除去价格体系带来的心理让渡价值因素外,产品卖点传递的多少与深度直接决定了商品是否能打动消费者,是否让他产生理性下单的决定。(理性购买决策的因素很重要,别忘了,现在的退换货政策可是困扰商家的一大难题。)
……………………
OK,说句题外话,前面我们也说了,今年不出意外,会有大量资本涌入国内的其它领域,那么肉眼可见必然会有互联网平台这一块;
因此,网络的商业生态构建这块必然会加速进程,各种稀奇古怪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都在下半年,尤其是10月份以后开始涌现,下面YY一下我们的一些观点:
第一、线上平台的人群细分度会越来越高
虽然国内的线上平台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人群细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实大家玩的都是粗犷划分,
但随着资本涌入和大数据的真正发威,最近这两三年,各个平台会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细分锁定。
拿我们目前比较熟知的一些平台来看;
抖音会越来越聚焦一二三线城市的青年群体,用户画像的最大特征就是“潮而浅”,除了化妆品和本地餐饮外,适合一波流的网红产品;
火山和快手一直在聚焦乡镇群体,且已经明显见效,用户画像最大特征是“接地气而浅”,适合小品牌的电器、低端白酒和低价日用品(农村包围城市的利器哦!);
小破站一直聚焦9000后的新社会中坚群体,且KOL众多,用户画像最大特征是“博而稍精”,适合中高端品牌的服装、轻度酒类和一些轻奢类产品,也适合做品牌的深度传播;
某乎一直是各方大佬的扎根地,用户画像最大特征是“博而精”,但其目前本身的变现模式较少,只适合做品牌的深度传播,或者是PR舆论的震源;
虎噗虽然号称是直男汇聚地,但我认为有些夸张,但其用户质量还是有保障的,适合来做一些体育、游戏、户外用品的深度品牌传播;
某猫的含金量一直在下降,事实上,它一直在往集市铺的水平退化,未来会聚焦锁定什么样的客户不好说,但是目前来看,最有可能锁住的还是中低端服装、中低端品牌零食和日用品这三块市场的用户,用户嘛,肯定是青年和年轻女性为主,用户画像最大的特征应该是“薄而浅”
某宝的C店其实虽然看着半死不活,但是你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商品的长尾效应在这里发挥的最好,尤其是那些工具类、小零件类、花卉绿植类什么的,如果书友们是从事这些行业的,可以扎进去,实在不行,可以学学“宿迁花卉大学”的那一套,虽然有些不仗义,但是还是蛮有收益的。
某东的未来趋势,说实话,有点不太明确,它的本意是想要变成都市OFFIC的京东自营超市的,可惜中间因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这个进程有些扑朔迷离,如果今明两年没有足够的资本注入的话,他很有可能会变成第二个“国梅线上商城”,所以,至少电脑、中低端家电,甚至自带潮属性的茶饮这块,是可以重点考虑它的;
“国梅线上商城”就不需要多说了,他的路线很明确,虽然中间也曾经想掺和一些日化品,但目前来看,似乎放弃了这一块,它也是目前各大平台里,消费者细分做的最好的一个,不过它的目标群体鱼龙混杂,估计以后会有人采用拼夕夕的方式,把它的低层消费者剥离出来,大家拭目以待就好。
至于最近被很多人由踩到捧的拼夕夕,说实话,我依旧不是很看好各位入住,很简单,一来是它内部的管理依旧有些粗放,“吃商家”的恶习依旧普遍存在;二来则是,几番沉淀后,它的用户最终依旧会锁定到城、乡、镇这一块,毕竟,它的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很被诟病的,目前消费者的倾向是“由务虚变成务实”,而不是有些人以为的字面上的“消费降级”或“消费升级”,其中的差别,各位自行理会;
还有许多的平台,作者菌头还晕着呢,暂时就不多说了,如果实在有些心里没底,可以翻翻墙,看一看岛国的那些企业,你就会知道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以后会大概率怎样发展了。
总之,诸位以后的营销工作的第一要点,就是筹划好价格体系和盈利模式后,选好合适的线上渠道,这三点选对了,你的功夫就省下了一大截;
然后呢,多关注关注以后半年到一年内会不会有新的精细化平台出现,如果有,赶紧去薅流量羊毛,只要你当第一波,总不会吃亏的。
第二、营销环节开始以企业为源动力,形成一个个的小闭环;
嗯……其实我前面聊直播的时候,已经讲了这个问题了,虽然企业依旧要依托在各个平台上售卖产品,
但营销环节不再会如同以往那样靠着交“保护费”让平台给你拨流量,而是通过自发性地在各个传播平台上做宣传和公关,自己来粘住这帮子客户——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艰辛,但想要很好活着的企业必须这么做;
记得我前面说的二十年一轮回么?
想想当初美国的沃尔玛供应商们发出的“不做沃尔玛是找死,做了沃尔玛是等死”的感叹,再看看后来他们是怎么在时代的契机下破局的?
其实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困局与那时候何等相似?
嘿嘿,所以你可以尝试说服下你们的BOSS。
嗯……强调一点,破局的手法不仅仅只有在短视频领域发力,还有文章呢,还有未来即将到来的长视频时代呢,还有我以前书里提到的各种线下的“购买决策者”和“重大购买影响人群”呢……
但我也说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在营销时,把品牌调性、内容传播、形象关联、消费者粘度这四点通过种种手段做成一个闭环,相信我,结果不会让你失望的;
营销的创意千千万,我相信,以书友们灵活无比的思维,肯定能想出更多天马行空,更多更有成效的IDEA,
有句话不是那么说的么,只要框架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时间有限,有许多东西就不在这里唠叨了,如果有机会,会把其它内容掺在后面的小说情节里慢慢道来;
在此,祝愿各位书友工作顺利,升职加薪!
某只被灌的五肢发软的作者菌留。
PS:是哪个家伙说贵州的biangdang酒喝不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