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作者:戍边铭东 | 分类:历史 | 字数:122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08章 奏章
这些奏章都是这一年多来绍武朝廷之中,最为重要的军事民生问题。
不过这些都是已经被内阁在朱聿鐭御驾亲征之时,代为批示过的,如今放在朱聿鐭这里,既是内部向皇帝表示权力依旧属于皇帝,也是让皇帝能够亲自审阅一遍,看内阁的批示,皇帝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或者需要推倒重来的地方。
这些奏章朱聿鐭实在是不想去看,而且他也有自知之明,在这个时代内阁这帮已经在官场浸淫了一辈子的官僚们,绝对要比他这个半吊子出家的皇帝,更懂得该如何处理国事。
但是无论怎么样,朱聿鐭都需要看看,哪怕只是学习一下处理国事的手法,也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毕竟了解这些,可以让他对如今的大明帝国内外的情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
不过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朱聿鐭是有自己的情报渠道的,对于帝国内外的事情,也有自己的基本盘和看法。
一大堆的奏章,大部分都是报平安,并且将地方上的政务与恢复情况,做一些简略的报备。这是考成法所规定的,倒也没有太多需要关注的地方。
但是一些灾荒与民乱,倒是让朱聿鐭看的眼界大开。
他不是没有想过文官们春秋笔法的了得,虽然现在的官僚们还没有胆大到,无耻颠倒黑白的程度,但是那一副丑恶嘴脸还是直接扑面而来。
拿浙江水灾来说,锦衣卫上报的是,浙南连降暴雨数日,前仓江大水倒灌,数县被淹,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浙江驻军救灾之时,更是损失了百多人。
但是浙江温州府报上来的奏章上,却是直接以一句‘平阳等诸县均遭洪,殃及百姓众多’便即带过,若是没有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朱聿鐭看到这奏折的第一直觉便是,似乎这一次的水灾只是几个村子出了问题而已。
更可气的是,这篇奏章中前半部分用了近千字,表达了这狗官对于自己的问候,以及对北伐成功的歌功颂德,然后后面就是自吹自擂,用近两千字形容自己如何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全府上下如何团结自救,将这场水灾的影响给消弥而去。
但是具体是如何解决这场水灾的具体过程与参与的人物姓名,却是半句也欠奉,看着通篇的万众一心、洪福齐天的文字,朱聿鐭也就看出了两个字,找死。
朱聿鐭是知道浙江的水灾是已经被解决了,因为温州府处于沿海,并且驻扎有军队,从临省调来钱粮、大夫与药物,极为了容易,这才快速的将局势稳定了下来。
但是锦衣卫上的情报上,并没有提及这位‘指挥若定’的知府老爷,反而是对于平阳县县令倒是多次提及,称此人有干才,更有担当。
几乎一目十行的读完这篇奏章,看到内阁的批复是‘贺捷奏章送北京,勿扰灾报,一月内报备洪灾事宜’,朱聿鐭倒是松了口气,看来这帮子内阁老油条,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直接令其报告具体抗灾事宜,并且责令其一月之内上交。
看到这里,朱聿鐭将这份奏章后续的处理也捡了出来,这一次的奏章倒是再没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几乎将所有的救灾情况,全部写了出来。
虽然看的出来,这位知府老爷不断的给自己加戏,但是具体过程与锦衣卫所报的,已经没有太大的出入,因此内阁也直接给予了‘核准’的批示。
不过这种沁菩萨官员,对于同为文官体系的内阁来说,大加处理显然不太可能,之前的严厉批复最多也就是敲打一二罢了,就如同酒桌上的罚酒三杯。
但是这事到了朱聿鐭这里,就完全是另一码了。
他可以容忍官员办砸事,也可以容忍官员的能力不足好心办错事,但却是不能容忍占着茅厕不拉屎的官员,既然啥事都不想伸手,那自己何必花钱请他上班,直接摆一个石像放在官位上多省事,还能少出一些工资。
不过因为啥也不管,倒也有一个好处,那便是这人并没有欺压地方、鱼肉地方的劣迹,也没有什么出格的贪污腐败的事情,完全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庸才罢了。
既然只是不合格,并没有其他的事情,那用刀子说话显然也是有些太过于严苛了。
但是既然他已经惹的皇帝老儿心情不好,那朱聿鐭以其大灾之年无所作为,罚他连降三级,直接为一县主薄,或者直接令他致仕还乡,却还是可以的。
因此朱聿鐭十分干脆的批复连降三级,以观后效的批语后,便即为这事划了一个句号。
至于那个平阳县令,本着不偏听偏信的想法,朱聿鐭同意在奏章之后加了一句,查验那位县令在水灾之中表现几何,若有功绩,便可立即提拔其成为温州府知府。
虽然话中说是需要查验,但是朱聿鐭却是很明白,他这批复送到内阁后,那人必然一跃而起,成为大明政坛之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毕竟这种内阁都不知道的人物,居然可以让皇帝特意给点出来,这本就是一种政治暗示,又怎么可能会被这些官场老油条所给忽略过去?
这便是身为皇帝,握有权柄的好处,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直接令两人的人生轨迹发生极大的改变,获得不同的人生。
好在这种灾荒的奏章并不多,其他一些蝗灾、旱灾,都是小规模的发生,而且根据奏章上来看,各地官员的处理也还算过的去,朱聿鐭便即再没有推倒重来的意思。
不过唯一令朱聿鐭十分不爽的是,这些官员们似乎为了显示他们的文才,也似乎是因为大明奏章制度的死规定,这些官员们的奏章都是如同小脚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其中最令他不耐的便是,从奏章最前的问候语开始,一直到进入正题,没个几百上千字,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后续的处理过程,更是不断的被妙笔润色,一道奏章没个几千字,似乎都显示不出来这些酸丁们的手艺一般。
这不仅严重的浪费价格昂贵的宣纸,更是令朱聿鐭的阅读体验十分的差。
好在,有内阁先过了一遍,将奏章的主要内容已经提炼而出,贴在一边,并附上内阁的处理意见,这也为朱聿鐭减轻了大半的压力,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
尽管如此,朱聿鐭依旧再次立了一个与朱元璋一样的规矩,有事说事,别在这奏章之中写与内容无干的事情。
不过朱聿鐭做的更狠,直接限定奏章数字不得超过一千,若是出现与内容不符的问候文字,则立即计负于官员考成之中。
虽然规矩再一次立下了,但是想要产生效果,至少还需要数个月的功夫,在这之前,朱聿鐭尽管烦燥难当,但却依旧只能钻入奏章堆中,与之不死不休的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