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铁十字

作者:月影梧桐 | 分类:游戏 | 字数:376.4万

第六十九章 第三次打击(7)

书名:铁十字 作者:月影梧桐 字数:2091 更新时间:2024-11-16 21:17:15

ps:已修改好。

华西列夫斯基提出的第二点理由是距离不够,连带着战役时间也不够。

距离不够是很显然的,即便红军同意放弃伏尔加河右岸地区,德军进攻部队距离本方至关重要的战略节点也只有600多公里,这个距离与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出发的红军距离基本接近。红军本来就在机械化运动能力上逊色于对手,在实战过程中,德军只要撤军即可走完这600多公里路程,而红军那500多公里距离却需要一段又一段打过去。

届时的局面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场景:红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赶到战略点,结果大举回防的德军已撤退,红军不仅功亏一篑,还可能因为德军重兵部队加入而损失惨重。

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的是红军事先在德军撤退路线上部署狙击部队,但又要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又要部署足够的兵力狙击,华西列夫斯基认为超越了现有的红军能力。

“于是,唯一可利用的办法是迅速进军,但我坚持认为时间完全是不够的。”华西列夫斯基概括道。

对这条意见,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但没继续追问下去,只是不动声色地问道:“那第三条呢?”

“第三条是这样的进攻不可能获得我们期待的、决定性胜利。”华西列夫斯基解释道,“这是我从根本上反对这次冒险进攻的原因所在。”

他一开始说这话的时候,还有点拘谨,但越说越放开,越说越大胆。

“即便我们达成了战役目的,所取得的成绩和战果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借此消灭德军重兵集团,最多只能迫使敌人停下前进的脚步稳固后方,而我们却要动用为数不多的优秀部队执行进攻任务——这根本是以我之短攻敌之长,等我们把这点机动力量、装备消耗殆尽后,就算是撑过了这个冬天,明年春夏之交的日子也会很难过。”华西列夫斯基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目前距离冬天只有2个月,德军如果要进攻也只有2个月,我们放开中路让他们打,只要我们扼守住以莫斯科为核心的北翼和以斯大林格勒为核心的南翼,他们目前取得的任何进展都是一个巨型突出部,始终面临我们从突出部底线出击的威胁,德国人难道还能飞上天去?”

华西列夫斯基差不多洋洋洒洒说了大半个小时,他发现斯大林听得很认真,在旁边的伏罗希洛夫和莫洛托夫也频频点头,虽然这位红军总参谋长奇怪为什么今天汇报的时候斯大林同志让另外两位也在场,不过他还是毫无顾忌地说了。

“您说的意见很好。”斯大林追问道,“这些意见康斯坦丁同志知道么?”

“知道,我和他都交流过。”

“他有什么想法?”

“他还是没放弃在中亚战场的努力……”华西列夫斯基有些弄不懂这位老搭档的思路:中亚战场明明事不可为,为什么还死缠烂打不放?朱可夫现在不但工作重心在这里,连本人都跑去现场直接指挥了。不过他不愿意在最高领袖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只解释了一句,“朱可夫同志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认为苏维埃的未来不能再久拖不决,既然我们都打算和德国人搞停战谈判,那就痛痛快快打上一场,拖得越久对我们自身的伤害越大,对今后国家元气的恢复也越不利……不过我反对他这种自暴自弃的盲动态度,明知道取胜机会寥寥无几,硬要往前凑……”

平心而论,华西列夫斯基这段话虽然带有一点情绪,但还是把朱可夫的无奈说了出来,他相信斯大林完全明白朱可夫背后的用意。

“我明白您的想法了,容我再仔细思考一下,我希望总参谋部做好对德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的应对。”

“是!”华西列夫斯基敬礼后就告辞了,只留下了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三人组。

“对他刚才这番话你们怎么看?”斯大林问自己的两个亲密战友。

莫洛托夫叹了口气:“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用自己专业的态度诠释了标准的军事路线,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位合格的总参谋长,而朱可夫同志显然更像一员统帅,他真正知道党和国家需要什么。”

伏罗希洛夫摇摇头:“实际上朱可夫同志在作战计划个人意见的电报里将一切都说得很清楚了——综合权衡之后,这是目前的次优选择,华西列夫斯基同志要么没有接受这个结论,要么朱可夫同志没有把全部意见都告诉他,我猜是后一种可能。”

没有人傻乎乎去问为什么朱可夫不把自己的意见对华西列夫斯基全盘托出——这在政治上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决定朱可夫下战役决心的已不是纯粹军事因素,更多时候掺入了政治和其他方面情绪的考量。朱可夫前次已对华西列夫斯基暗示,两人在重大决策上不能完全一致,这不仅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红军的前途和命运。

在这一点上,朱可夫显然比华西列夫斯基更能明白斯大林决定放弃列宁格勒的用意:在后者看来,这个决定多半是为了改善不利的战线态势,而在前者眼中,这标志着斯大林同志已基本下定决心要和轴心媾和了,双方唯一的分歧在于具体条件还谈不拢,所以需要再磨一磨。而朱可夫认为计划的着重点就在于帮助下定决心、加快议和进程:要么是进攻成功,红军取得一定的优势,迫使德方答应布尔什维克的条件;要么是进攻失败,红军丧失最后的进攻能力,帮助斯大林同志下定决心接受德国条件——德国人会不会继续提高要价还在两说之间。

如果按华西列夫斯基的策略继续下去,红军当然能不断推迟决定命运的那一刻到来,但这反过来也避免决定性结果的出现——无论是好是坏!很多时候,媾和不一定比坚持抵抗代价更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