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明天子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27.4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十八章 太子薨(二)
“好了!”陈循出声道,“老夫觉得,不如内阁修书一封,六百里加急送去梧州,把事由述给盐山公听。听听他对两广军务的看法,也可请他举荐一位继任者。”
“嗯,这样更稳妥。”江渊开口赞同道。
高谷、商辂、萧鎡三人各自想了想,觉得也不错,便都同意。
见大家议好了第一件事,陈循说起第二件。
“王公(王一宁)告老还乡,内阁出缺一员,皇爷的意思是要补一位,先让我们举荐几位,以供乾纲独断。大家都提几个人吧,议一议!”
“皇爷意属王简斋日久,老夫觉得补阁老非他莫属。”陈循首先提了王文的名字。
众人神情怪异,高谷不客气地说道:“王简斋啊,资历、能力确实有了,可是南直隶离不开他啊。赈灾济民,修葺城池,整建河工,恢复民生,今年怕是都离不开王简斋。”
说到这里,高谷越发地义正言辞。
“我等深受圣贤教诲,以济世安民为己任。升迁事小,抚民事大,王简斋是为举世名臣,声孚海内,应该不会因个人名利而弃南直隶百万百姓不顾吧。”
陈循一时语滞。
南直隶不会离开王文就崩溃,百万百姓不会离开王文就要饿死。你说得这么玄乎干什么?
可是这话陈循却说不出口——因为这违反了当前的政治正确。
萧鎡说道:“我举荐户部右侍郎李原德(李贤)。他宣德八年中进士,历任吏部、兵部和户部,多有建树。景泰二年上《正文十策》,深得皇上首肯,朝野敬佩。李原德气度端正凝重,奏对切中机宜,补阁最合适不过了。”
陈循和高谷不由自主地对视一眼,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
内阁有商辂这位能力极强的后辈,已经让两位如坐针毡,危机感十足。
李贤的才华和能力不弱于商辂,资历和名望更远超商辂。要是把他也补进来,我们两个老家伙岂不是可以对唱一曲凉凉?
“李原德确实再合适不过,可是户部和兵部都离不开他。山阳公(户部尚书金濂)和于少保肯定不会放人。”
按照例制,入内阁只加虚衔,如大学士、尚书侍郎、三公三少等,参预机务,并不实际视各部实事。
陈循话刚落音,高谷马上附和道:“陈公所言极是。李原德入了内阁,六部事宜怎么办?怕是要误了国事朝政。”
看到首辅和次辅难得地达成了一致,商辂、江渊和萧鎡都知趣地不往下说。
“彭可斋(彭时)正统十四年就奉诏入阁,参预机务。景泰元年丁忧,期满后迁左春坊大学士,任职翰林院。现在内阁出缺,商某举荐彭可斋回任。”
回任?
商辂的话让众人沉思起来,尤其是陈循和高谷,心里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圈。
彭时是正统十三年状元——这个不足为奇,商辂还是国朝立朝以来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猛人。
关键是彭时年轻又资历尚浅,就算再有才华也难以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嗯,这一位可以有。
萧鎡和江渊很快也出声赞同,没有异议。
众人达成一致后,陈循继续下一个议题。
“有黄河沙湾河段(在今山东阳谷)决口已有七年,朝廷先后派多位官员治理,但却始终未能平息河患。皇上甚是恼怒,要内阁好好议一议,选出一位切实肯干的能臣来。大家可有合适的人选?”
众人听了陈循的话,都在心里好好想起来。
选文华有德之士,大家手里都攥着一大把。
要举荐切实肯干的能臣,那就凤毛麟角,何况还是又苦又累的河工。虽然是肥缺,但责任大啊。
万一没修好,过一两年又决口了,他肯定是充军或菜市口吃一刀,举荐人也要吃弹劾啊!
看到没人举荐,陈循左右想了一会,最后咬咬牙举荐了一位。
“右谕德徐元玉精明干练,对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五行等学问都有心得。更上过治河的奏章,言之有物。想必是精通河工的能臣,老夫举荐此人。”
“徐珵?”江渊大吃一惊,“此前于少保举荐他出任国子监祭酒,皇上可是当着大家的面说,‘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吗?此人生性狡诈,担任国子祭酒会败坏监生心术。’不妥,不妥!”
商辂皱着眉头,盘算着这个人选。
土木堡大败之后,瓦剌军兵犯京师,徐珵出言南迁,遭到太后、皇上以及于谦、王直等重臣一致呵斥,也在太后、皇上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徐珵热衷功名,景泰年后仕途不顺,便四下钻营,先是不知通过何种渠道,投到于谦的门下。
于少保虽然不喜他南迁之言,但是也知道他的干才能力,所以举荐他迁任国子监祭酒。但遭到皇上拒绝。
这极为少见——皇上对于少保极为信任,但凡举荐之人,无一不允。
此路不通,想不到徐珵又钻营到到陈循门下。
不过商辂也知道,徐珵此人虽然品德有缺,但确实是干练之臣。而目前朝中真找不出比他更合适的治河之臣。
“徐元玉治河,也算合适。只是将此人举荐,会不会被皇上驳回?”商辂更担心的是皇上厌恶此人,不愿用他。
陈循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徐元玉现在改名徐有贞,不再是徐珵。”
嘿,你居然在这里玩这个小机灵?内阁递进去的折子里写着徐有贞,皇上不明就里,顺手就给批了。
可是这说不好听就是鱼目混珠,欺瞒皇上,难道不怕高次辅喷你一脸口水?
可是等了好一会,却不见高谷开口反对。商辂心里明白,这个徐有贞,真是厉害啊,不仅搞定了陈循,还搞定了高谷!
其他阁老也悟到这点,都表示了默认。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就按这样的意见票拟,递进去批红。”陈循为免夜长梦多,当即把事情定下。
正要继续往下说,突然听到北边紫禁城传来咚咚咚咚四下鼓声。
所有人一愣,面面相觑,好半天江渊才问出大家的心声。
“这是谁没了?沂王还是太子啊?”
大家没有出声,神情各异,都在心里思考着。
沂王没了,无关紧要,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
太子要是没了,那天就塌了一半,这朝局就变得波诡云谲,无比凶险。
大家都在静静等待着,文渊阁就在午门北面,离内廷极近,消息会很快就传过来。
“诸位先生,太...太子薨!”司礼监一位内侍急匆匆跑进来禀告。
众人不由自主地都站了起来,脸色大变。
怎么会这样!难道真是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