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961.3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76章 因可势,求易道
在朝堂之上,设有都察院,将刑、检、法职能集于一身。不久又设置六科给事中,专事纠举弹劾六部中的贪官污吏。在地方上,除了有朝廷派遣的监察御史外,同时又在各省设按察司,掌监察之职;后来又设立“巡抚”制度,由朝廷派亲信重臣大臣到各地出巡,监察地方官吏,他老人家更是亲手处死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并定下了官吏赃满银六十两者,杀。甚至把贪官“剥皮实草”,置于新官的公座之旁,可结果如何,贪官一如既往的贪,就连洪武爷在最后曾无奈地感叹:“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可见,苏先生的这话儿是不对的,重典饬治,固可收一时之效,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宇文泰只因苏先生说出了人人都明白的话儿,便以为掌握了千古帝王之术岂不是可笑,宇文泰曾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书记载北周“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赃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北周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赃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可结果是什么,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享国二十四年而亡。这便是孤不认可的地方了?”
太子的声音并不大,甚至还带着奶声奶气,但一来杨峥有意听,二来也是好奇王振的授课内容,所以太子的这一番话他听得格外认真,不得不承认他被眼前的这个年轻的太子给震撼到了,因为从前世的评价来看,正是苏绰这个定律,导致了中国历朝历代贪污横行,吏治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苏绰定律正是中国吏治腐败的真正历史根源和政治根源,也是中国历史政治的真正痛处所在,以致使中国社会难逃历史设定的轮回灾难。北周仅存二十余年即被隋文帝杨坚所颠覆,说明苏绰那一套是行不通的。明朝虽实行绝对君主专制,使尽各种招数试图巩固江山根基保全既得好处,到头来还是内外交困江山易主。杨峥有这样的看法是给予他两世为人,多了六百多年的见识,无数前人的总结才得出了这个结论,可太子不过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尚未做过一天的皇帝,却能有这份见识,那就不简单了,受前世影视剧影响,杨峥对于眼前的这个太子,一直停留在昏君与明君之间,说他是昏君,是因他宠信太监王振,在王先生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死伤惨重,自己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最终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宣宗开创的盛世局面也就此断送,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战略由攻转守全面改变,再无力远征,给了鞑子把持边疆多年的根本原因之一了,单说这一点,杨峥上学的那会儿没少恨死这个不争气的君王,甚至看他听信徐有贞等人的鬼话杀害了一代忠臣于谦时,冲动的他恨不得立即飞跃到这个时代来骂一骂这个昏君才好,可看他后半生,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个不错皇帝,无论是土木堡之变,还是囚徒生涯,身为皇帝他自始至终没有丢失大明的尊严,而是凭着人格魅力和口才成功地与瓦剌的高官们成为朋友,也靠着这些高官们,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与尊严,这比起为了活命不顾祖宗脸面,不顾百姓生死的昏君要强得太多,他这一生被后人话柄的事情太多,做的错事也实在不少,九岁登基,三十八岁去世,他经历了“土木之变”,被掳去做俘虏,后艰难归国复位。但这样一个错事不断的皇帝,在他在临终前,却下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样,最终废止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有人说,这位皇帝之所以如此慷慨,其一是英宗幼年登极,曾与为他父亲明宣宗殉葬的宫人诀别,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忆。
其二,这跟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周宪王朱有炖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于正统四年,死时没有孩子。他死之前,上秦折表示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谁料未等圣旨传到,王妃巩氏和施氏等6夫人已经同日自经殉身。英宗无奈,只能表彰她们的“贞烈”、“贞顺”。
其三;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后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妻子钱皇后与明英宗患难与共,久经磨难,这些都是饱经磨难的明英宗无法忘记的。尽管如此,可是因为皇后没有生儿子,在错综复杂的内宫斗争中皇后处于极为不利的下风。当时,周贵妃之子立为皇太子。周贵妃非常嫉妒皇帝对钱皇后的宠爱。明英宗没死的时候,就有太监建议废除皇后,这虽然被他否定,但他知道其背后的玄机。明英宗临终时,意识到再也无法保护皇后,可又不忍心让皇后被逼殉葬,于是就“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嫔御殉葬,凡四事,付阁臣润色。”这样,明英宗就事先规定好了钱皇后的名分。有大臣得知明英宗废止宫妃殉葬制度的消息,竟然感动到流泪。明英宗死后,周贵妃果然对钱皇后发起进攻,幸亏得到一些大臣根据遗诏和情理进行力争,才使得周贵妃的意图没有得逞。除开钱皇后之外,其他曾经与英宗共患难的妃嫔都得以活下来,不管出于何种应由,至少在这件事,这个前半生昏庸的帝王,难得的凸显了一把人性,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臣润色,毫无疑问是尊重女性生命和自由。
对此,《明史》称朱祁镇此举:“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群臣给出的评价也公正客观,睿皇帝。谥法曰:“可以作圣曰睿;深思远虑曰睿;圣知通微曰睿;虑周事表曰睿”。上庙号:“英”宗。谥法曰:“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着曰英;明识大略曰英”。对于这个评价,不光是杨峥就是无数与和他一样的寻常百姓也是认可的,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帝王,他没有先祖,父王丰功伟绩,但他是个难得好人,能以帝王之姿理解旁人不能理解的痛苦,并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痛苦。无论是对建庶人、对钱皇后,还是对那些脱逃一死的妃嫔们,他做到最大的保护,不愧一代明君。
只可惜,后人健忘,他们一方面肯定这位好皇帝最后的人性光辉,另一面却对他酿成的土木堡之变,诛杀忠臣的罪名大说特说,以至于多年后后人渐渐忘记了这位皇帝临终时凸显的最伟大的光辉,他们的看法还停留在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大明因他由强转弱,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就连杨峥这样的两世为人的现代人也是这么看的,可事实是这样么,很显然不是的,这个大明争议不断不断的帝王,有着他独特的聪明,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为初期励精图治,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皇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后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这样的举措,就连他的父王,三杨这样的干练之臣都不曾察觉,他察觉到了,而他那时还只是一个热血青年而已,可以说这个善良温厚的孩子眼里隐藏着旁人看不到的智慧。
王振显然对太子的这一番做答很少满意,颔了颔首道:“殿下说的极事,所谓苏绰定律不过是一些老套权术依然如故。以贪官来反贪官,其结局亦可想而知了,殿下能看到这一点,奴婢很是欣慰,但殿下也该看到,苏绰这一番话背后的用意?”
太子终究是个孩子,虽说比旁人的机灵些,认知上要开阔些,但终究因年龄的限制,对于这等高深的问题还是难以看得更深,更远,所以面对王先生再一次询问,太子面上一热,露出深思的神情,好在平日里严厉的王先生今日难得柔情了一回,没让太子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入,便对太子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来。
杨峥好奇王振的见解,所以将脖子向前伸长了几分,这里是一片花丛,非但茂密的枝叶遮盖了杨大人大半个身子,就连隐藏与花丛中的那颗腊梅也没入了大半,所以杨大人并不担心自己这一番偷听被人看见。
只听得王振道:“苏绰以反治反看似是最有权势的帝王之术,实则不然,帝王家的任何智慧无不带着独有的好处与好处,反与不反,其实并非取决于官员,而是取决于皇上,取决江山的利益,若是贪官太多,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利益,百姓的利益,这时候皇上就要出手,但如何出手,未必就是苏绰所说的杀贪官了,本朝太祖所杀贪官数目古往今来可算是第一人,可贪官还不是在贪,可见光靠杀是不行的,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子,而这法子则以利益为准了,说到底帝王之术就是利益上的博弈,皇上若是墨守城规,一次两次或许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可长期以往就难以取得效果了,这就比北周,宇文泰的时候苏绰的话儿或许还用,可到了他儿子,他孙子就未必了,堂堂一朝二十年而亡,这本身说明了一切,所以奴婢认为,所谓的帝王之术未必就是苏绰的以反治反,而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只是在手段上,有人用的以反治反,有的用以仁为本,但所有的这一切背后无非是天下为我所用了,郑之贱臣’申不害为宗。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时的商鞅为宗。他的特殊政略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其三重“势”,以和孟子同时的赵人慎到为宗。所谓势即是威权。这是先秦法家的手段,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只要能够灵活运用法、势、术,这三大要素,就可以劳心而不劳力,治人而不治于人,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和运用者,这样的君主就是“明君“。古往今来,但凡明君莫不是拥有至高权力的权利,利用其威望,创造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一整套驾驭臣民的操作技巧,从而能够轻松地达到“智虑不用而国治“的效果。皇上高高在上,不受干挠地行使统治权,依法行事,不徇私情;像鬼一样,幽冥不测,像天一样宰制一切,这是术的妙用;他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控制着人们的生杀予夺,这是势的作用,此三者缺一不可,皆帝王之具。”
太子一副是懂非懂的模样,显得有些不能理解王先生的话,倒是一旁的二皇子听得津津有味,道:“先生这话儿说的君王对百官的手段,敢问先生对于百姓也该如此么?”
最快更新无错阅读,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