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 分类:历史 | 字数:46.2万

第128章 范仲淹的信

书名: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字数:2403 更新时间:2024-11-17 02:44:18

姬长卿沉浸在为人父的喜悦中。陈希亮又来了一封信,不过他的这封信,是代人转递的。

来信的人是宋史上赫赫有名的范仲淹范希文,姬长卿初次收到他的信,很是惊喜,也很是意外。

姬长卿与范仲淹并无交集,范希文此时也正在河中府任通判,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

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谥号“文正”。

文正是文臣的最高谥号。自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

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曾国藩。

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唐时的魏征、陆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姬长卿对范仲淹的来信很是敬重,为了体现重视,他还特意沐浴净手,点燃熏香慢慢翻阅。

妻子李吟梅见状不由笑道:“相公何故如此庄重?”

姬长卿微笑道:“盖因宋诸臣工中,唯范王二人,可称贤能。”

李吟梅有些疑惑:“妾昔日也曾听过范通判多次上书朝廷,劝谏朝廷爱惜民力之举,然何以在众多大臣之中是一个贤能的人呢?”

姬长卿又继续为李吟梅解释道:“我观大宋朝中,尚有浊流,恐贪权念财之辈不在少数,但范希文此人不同,他言行一致,是一个守正不阿,品行端正的君子,而王其人有治世之能,所以我才说范王当为当世之贤能!后人亦能敬仰,录入青史。”

李吟梅闻言不在打扰姬长卿翻阅书信,而是默默抱着孩子,在一旁守候。

姬长卿翻开书信,范仲淹的字果然如其人一般,字行端正,铁勾银划,虽用的是行书,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楷书的劲力。

“仲淹初拜:大示拜读,心折殊深。德宏才羡,屡屡怀慕。久慕英才,拜谒如渴。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初闻雷音,发悟醒愧。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范某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淹再拜!敬呈梓州隐士丹文先生,十月廿三日。”

姬长卿看到这封信,不觉有些疑惑,我有什么“佳作”,让范仲淹不惜写信催稿了?

稍后姬长卿又翻阅陈希亮的信,这才从陈希亮那里得到答案,原来早去年,陈希亮刚到汴京时,便听说了范希文上书当今官家,请求当今太后还政于官家,可惜石沉大海,没有获得答复。

陈希亮对此钦佩不已,因而上门向拜见这位刚正不阿的范希文,也正是从此陈希亮与范希文正可谓相见恨晚,引为知己!

后来陈希亮又与范希文交谈学问,陈希亮学问扎实,范希文学问深厚,二人引经据典,互相切磋,一时之间也相得益彰。

陈希亮诗文、治典皆可,唯有策论稍差。

临近科举三月前,范仲淹下了值,范仲淹想要点拨一下陈希亮的策论,好助他高中科举。

可谁知陈希亮竟然在策论之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这让范仲淹很是惊奇,细细询问之下,才知道早在陈希亮赴京赶考前,他的一位朋友知道的不善长策论,因此在临行前送他一本读书笔记,这本读书笔记包含了他本人对于历朝历代的政策、律法、人事变动的整理批注。

陈希亮的这位还特意吩咐他,若是觉得没有把握,或是等读完经史之后,自觉策论短板过于凸显,可翻阅此笔记,或能助他早日成功。

本来陈希亮是没有放在心上的,毕竟策论一直都是他的短板,他只想好好治好经典,可与范希文交谈后,发现策论这个短板还是太明显了。

此后他又想起了这本笔记,细细翻阅之后,发现姬长卿对于历朝历代的政策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认识,甚至在某些方面,让人眼前一亮,又引人深思,连连惊奇,废寝忘食,不知肉味。

事后,等陈希文考完科举后,范仲淹好奇之下,借来一阅,也是如此,甚至不惜每夜抄录,总要翻阅品读。

范希文一起寄了两封书信,第二书信中,范希文向姬长卿提了几个问题。

“久闻丹文先生对于天下时政有非凡之见,淹敬问先生,望先生不吝赐见,一问大宋当下时政之弊?二问大宋可能收回燕云?三问先生欲入仕否?淹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