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 分类:历史 | 字数:46.2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93章 红袍
大宋在对外战争上,不可能取得优势,这是由于宋朝特殊政治制度、历史背景决定的。
哪怕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宋军的实力因为变法而得到提高,可在宋朝文人士大夫心中,战争就意味着不确定因素、风险的增加,相比于每年赔点钱,大宋士大夫们更喜欢降低这种风险。
宋朝不同于其他历史封建王朝,不仅没有遏制土地的吞并,而且使其社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一方面,宋朝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对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
另一方面,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前代相比,加速了封建社会对于土地所有权竞争与垄断机制的运行速度
因为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农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地主占有土地数量的增加,使地主获得的地租增加,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消费需求,也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客观上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宋朝不抑土地兼并,姬长卿也从中获利不少,自天圣元年开始,他就兼并了梓州府近三分之一的土地。
姬长卿在这场土地兼并的竞争中,占据先进优势,又赢得许多破产农户的民心。
姬长卿的土地兼并,看似残忍,但相比于落后剥削农户,他的兼并更接近于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将风险转移到更有抗风险能力的自己身上。
农户以土地为原始股,加入姬长卿名下的农庄,随后他会出资建设水利,购置种子、农具、耕牛,农户只要投入人力管理,三方到年底分红。
姬长卿分三成,农庄分一至两成,其余归农户,因为应用大宋最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加之有技术指导,所以农户能提高生产,在缴纳税赋后,仍可以饱腹,甚至还可以通过养殖增加收入。
十年光景,梓州石桥庄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户不仅多产粮食,有衣服穿,甚至还可以供家中的孩子读书。
希望蒙学,每年都会拿出十个名额,供庄户子弟读书,改变命运。
苏洵说:“这是大宋未来之希望!”
这也是前所未有、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自从苏景先拜入姬长卿门下后,每年春季,他都会带着妻儿在桃园居住一段时日。
苏洵如今也在发奋读书,准备考取功名,为子孙博一个光明的未来。
姬长卿真不想管朝廷的事,毕竟希望书院的一切,才是他真正谋划。
沉淀了十年,希望书院最初的学子,已经在仕途上崭露头角,甚至世人称“蜀中学在梓州”。
梓州知州更是为姬长卿请名,赐了牌匾、牌坊,以表彰希望书院的教化之功。
姬长卿为躲避朝廷征召,干脆携带孩子们,和苏洵钻入深山避世隐居。
苏洵很不懂姬长卿,世人皆以入仕,拜相封侯为荣,可姬长卿却单单避之不及。
若是朝廷黑暗,君王昏聩,避世隐居还好,可如今官家仁爱百姓,有进取建立功业之志,这正是作为之时,苏洵很不明白姬丹文到底在怕什么?
“丹文,深得官家信赖,为何躲避荒野,避世不出?”
姬长卿闻言,只是叹气:“红袍尽染苍生血,白衣麻桑洗吾心。非是我不愿报效朝廷,而是自我朝开国之初始,大宋便已注定了武力不彰,外贼逞凶,非人力可逆!
道家有言:顺势而为,逆势而行,只会让三代积累的局面恶化,一发不可收拾。
再者,官家圣明,朝中诸公也算得称职,我无功名,未立寸功,人微言轻,就算入朝,臣工未必能信服得到重用,我志不在此,惟愿躬身田园,教书育人,了此残生。”
“今有一言,可表我志,望明允品鉴!”
苏洵抚手摇扇:“请!”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此为好了歌注,也是曹雪芹先生,当年病榻之中所注,看尽了繁华,最终还是……”
姬长卿一番唏嘘,让苏洵也是一番感慨不已,两人只是默默端着茶盏,共同祭奠了这位曹先生。
与大人们不同,相反姬书麟、姬书阳、苏轼、苏辙四个孩子上山逐狗,爬树捣蛋,好不快乐。
人间的事,还与他们太远。
姬书麟虽然十二岁,可调皮捣蛋的性子却依旧没有改变,每当李吟梅想让夫君出面管教管教时,姬长卿只是问他学业可否完成。
完成了学业,姬长卿便不会约束他,没有则是加倍处罚。
对外孩子而言,好奇探索是天性,孩子总是在探索和犯错之中,不断成长的。
姬长卿很喜欢苏轼,这小子真不愧是“苏轼”,学东西很快,记性也很好。
相反,记性不好的姬书麟,总是被罚背书、写字。
苏洵也很喜欢姬书麟,毕竟每次苏洵来都会带礼物,而且有苏洵伯伯在,父亲也不会罚自己。
以至于每次苏洵来,姬书麟都能快乐好一阵子,所以姬书麟总是能给苏洵带来纯真且未在两个孩子体会的慈父感。
姬书麟活泼好动,姬书阳好静喜欢听故事,苏轼好学且聪慧,苏辙沉稳、喜欢跟在几个兄长们后面。
苏辙年纪最小,可却比他的三个兄长,最像兄长。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着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