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北鹿
作者:我家麒麟儿 | 分类:历史 | 字数:98.6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一十一章 赠甲与巡营
见两部镇军将校兴奋异常,贺拔允撇了撇嘴,多有不屑。
在他瞧来这怀荒镇将必是凭借家族背景上位,又善于逢迎的溜须拍马之徒。
否则又怎会一到大营就能得到如此之多的军械呢?
反观自家武川镇却远没这等待遇!
而那御夷镇将?
想来定然也是一丘之貉!
作这般想的贺拔允见麾下有军卒显出艳羡之色,更是恼火,当即斥骂道:“看甚得看!
赳赳男儿自当马上夺去想要的一切,岂能靠他人施舍!”
说罢整合军士便欲离去。
“贺拔幢将,还请稍等片刻!”
张宁忽然开口叫住贺拔允,又唤来王彬使其寻出二十副甲胄置于牛车之上:“还请收下。”
贺拔允见此神色再沉,面若冰霜:“你这是何意?!”
年轻人向来气盛,哪怕是善意倘若不作解释,难免也会被其误解为羞辱。
抬手示意满脸怒色的王彬稍安毋躁后,张宁不疾不徐道:“这是本将与莫将军对武川的酬谢。”
“酬谢?张将军好大的手笔!”
贺拔允闻言更有些怒不可遏,这等锁子甲何等珍贵,哪怕是武川军中经累年积月的征战后亦是不过数十副,这怀荒镇将却一口气拿出了二十副赠予自己。
酬谢?
哪有这般酬谢的!
他显然只将这看作是对方羁縻人心的手段。
一念及此贺拔允冷声又道:“如果张将军只以为拿出这些甲胄就足可让我武川人驱使效死,那未免也太天真了些!”
看着跟前这愤愤然的年轻人,张宁不禁莞尔。
可旋即他又转念想到其实贺拔允与自己年岁相差并不大,可自己反倒处处将其视做晚辈,反倒更是有些好笑了。
他摇头道:“贺拔幢将多虑了。
本将虽出身洛阳却也知六镇武人同气连枝的道理,而今在朝廷大军中更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贺拔允并非不谙世事之辈,听得此言神情已是稍稍有了变化。
说到底他平日里亦不是这般动辄生怒的性子,多少是带了些对张宁的嫉妒。
与此同时张宁抬头望了望苍穹,见天色黑尽,幽邃的天幕上缀着疏心朗月,不禁心情更舒畅了许多又道:“方才贺拔老将军为这等军械开罪了营中军司马,又遣诸位不辞严寒将起送入本将营中。
故而本将施以酬谢有何不可?
贺拔幢将何故出口如霜剑?”
张宁轻轻笑着,很是温和。
贺拔允抿着嘴唇,寒风过处如坚铁的面容添上了几分羞愧:“可…可这也太贵重了些……”
“要说没有其他心思,那必定是蒙骗之语。”
张宁眸中闪过一丝狡黠,贺拔允精神为之振奋,目光炯炯。
却听跟前这位怀荒镇将拿捏语气后,拾起一把兵刃,指尖轻弹间响起一阵铿锵之音:“本将为的便是日后在讨伐蠕蠕时,武川镇军能念及袍泽之谊,与本将,莫将军相互照应。”
贺拔允呆愣片刻,随即涨红了脸:“诛凶讨虐,为国效死是义不容辞之事,张将军放心,镇军皆是袍泽断然做不出那坐岸观火的恶事!”
张宁欣然答道:“那便再好不过。”
言至于此,贺拔允自不会再逊让辞谢,在张宁与莫敬一的相劝中半推半就地收下甲胄告辞而去。
这位注定将在不久后崭露头角的青年武人此刻对张宁已是好感倍增,不再有丝毫抵触。
莫敬一也露出钦服神色,与张宁又细细交谈一阵关于明日安排后转身率众回营。
直到此时王彬方才不解道:“将主,为何要将那甲胄赠予武川军,若要结交,大可以给出兵刃啊!”
王彬作为怀荒甲士的直接统领,对于甲胄有着极强的执念。
训练有素的甲士足能以一敌五,甚至以一当十,是军伍里的中流砥柱,最大依仗。
然而他并未注意到极其关键的一点在于甲士的成军之难。
既要挑选本就身强力壮的军士,又要隔日操练,供以大量肉粮继续强健体魄补足气力,如此数月后军士方能披甲而战。
如今虽多了过百副甲胄,可等闲士卒根本难以承受骤然而至的重力,强行披甲战力只会不增反减。
因而在张宁的打算中除去划出八十副甲胄作为补足此前作战损耗和作为储备轮换外,其余的只会择优挑选赐予军中将校,剩余的则只能暂时空置。
那莫敬一选择将七成军械配以怀荒军,多少也有考虑到这点的因素。
所以多出来的几十副甲胄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倒不如给予武川镇军,结下人情。
此前由于有整个怀荒作为后备兵源,加之本身又勇力无双,王彬才忽略了这一点,但作为自己心腹与统兵大将,张宁不能坐视,当下也不顾深夜带其回帐后细细分说起来。
待到王彬离去已是天色渐明,张宁长呼出一口气后只觉得今日实在经历太多,疲惫不堪,倒头便睡。
次日,张宁苏醒时脑子仍是有些昏昏沉沉,不多时元修义果然找了个由头亲至两军军营。
张宁只好与莫敬一连同众将校陪其巡视,在列的还有贺拔氏父子。
只是仍只有贺拔度拔与贺拔允,想来另两位贺拔氏的麒麟儿尚在武川军中,军职并不足以陪同元修义这等朝廷顶级大员。
一番巡视后,元修义对于两支镇军称赞连连,贺拔氏父子也忍不住对张宁刮目相看。
怀荒镇军甲戈齐整,军士果敢肃然,气势慑人,一瞧就是曾经历战场的老卒。
御夷镇军操练有度,将校雄壮彪悍,亦是一支可战之兵。
对此元修义大为欣喜,他显然没想到两支六镇镇军能有如此素质战力。
只是他不曾想到昔日单镇镇军数量何止数千,而今怀荒御夷两镇合计凑出的精锐却不到千人,全军也仅在三千有余,比之曾经任何一边镇都多有不如。
这等军力固然可以顶一时之需,但在未来六镇反叛时面对数万甚至十数万叛军却是杯水车薪,只需一场败仗就再无翻身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