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大宋
作者:掠浮光 | 分类:历史 | 字数:45.2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四十三章 龙门客栈
大部分城管营士兵都被安插到了各个镖局,也有一些士兵厌倦了打杀,特别是有家室的士兵,更加不想去做镖师这种高危职业。
别说现在大宋才刚结束了五代乱局,就说以后大宋盛世,也还有梁山这种草寇打劫过路商队。
现在也就各个城市主干道能畅通,那些小道,极容易遇到山贼。赵氏急脚递也是仗着多年跑朝廷的公文走出来的路子,那些山贼见插着赵氏的旗帜,基本都不会为难,当然每年的孝敬那是少不了的。
这个时代连年征战,去落草为寇的基本上是落败后的逃兵,又不敢回家乡去。要么远走他乡,重新生活,要么就找个地方干起这种没本钱的勾当。尽管再没本钱,可五代时期商业凋零,打劫来的财物并不多,除了三两个头领,其他人过得还没一个普通人好,还要受人使唤,打劫时还得冲在前面。
自从洛阳城大量招募工匠、力士,草寇们纷纷来投,能当一个普通人,谁还愿意去当草寇?因而现在剩下在山上的只有几个头领和一群好吃懒做之人了,打劫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因而形势日渐严峻,招募护卫也迫在眉睫。
郑王府牵头,其他三家踊跃加入,一起整顿驿道沿路的山贼流寇,连府尹大人窦仪都派出两千厢军前来帮助剿匪。
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些人不再愿意做这种万一就出事的行业,李四光出面纷纷吸纳到自己的情报营,以龙门客栈为根基招纳伙计。
客栈伙计比镖师安全得多,而且工资也不低,更重要的是能满足自己一家几口人在一起生活景愿。李营长答应了,可以拖家带口一起到客栈做事。从而龙门客栈成了城管营受伤士兵养老和退役的良好归宿。
这一日,李四光正在给这群新伙计培训收集情报的事情:
“龙门客栈不比官府驿站。官府驿站,宵小之辈不敢闹事,更不敢抢劫杀人。而我们龙门客栈是为百姓、商贾服务,因而容易发生争吵、械斗。所以你们还得进行训练,不要到时候人家来闹事了,还要去请官府帮忙,那真是丢了我们城管营的脸。”
“李营长放心,就厢军那些怂蛋,只有他们求助于我们的时候,哪里轮到我们去求助他们。”
“我们保证不落下训练。”
李四光继续说道:“好,既然大家继续保持训练,相信等贼人来闹事的时候也能妥善处理。但只要是冲突,必定会有伤亡,我们与其等到他们来闹事的时候制止,为何不在闹事前就把风波消散于无形呢?”
“怎么做?还能提前消除争斗?”
“客栈是什么地方?鱼龙混杂之地,各种三教九流人员出没,如果有什么动静或者计划,他们肯定会说漏嘴。而我们龙门客栈是郑王府的连锁客栈,这样就能形成一种联动。比如甲一号客栈发现有贼人准备到丙三号客栈去抢劫。丙三号客栈同样是王府的产业啊,尽管抢劫与我们无关,可打烂了东西,或者商贾在客栈里出了事情,是不是就打了客栈的脸?打了客栈的脸是不是就丢了郑王的脸?”
“嗯,我们绝不会让郑王府丢脸。”
“所以,我们就要尽可能的收集情报信息,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只要提前知道了他们的动向,就可以早做一步准备。再说现在来往商贾运输货物都不自己押送了,都是承包给四大镖局,保卫货物的镖师都是我们城管营退伍的兄弟,他们也都会到龙门客栈住店休息,他们在路上受了伤、丧了命,你们能忍吗?”
“不能忍!不能忍!”
“那我们就严格按照流程收集信息,再把消息汇总到掌柜那里。接下来我们开始培训消息的重要等级,分为红、橙、蓝、绿四类情报。红色必须马上禀报给掌柜,橙色当天禀报给掌柜,蓝色……”
****
客栈筑成了郑王府的一个个堡垒和补给点,镖局就成为了一个个客栈之间的流动力量,想着互相依靠,互相补充,为郑王府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柴宗训是根本,而郑王府是根基,没有柴宗训就没有郑王府,没有郑王府就没有其他的一切。客栈是骨架,镖局是血液流动在各处,而工坊和那些黑科技就是营养和肌肉了。
工坊赚的钱源源不断充实身体各处,做的东西也为各行各业服务,黑科技也慢慢打下轻工业的基础。
特别是铁矿石的融化。
柴宗训接到刘云路的禀报高兴得不得了,连亲了尖儿好几口,害得手臂被尖儿拧青了。
铁矿石的融化,代表着高炉的温度已经达到了炼钢的基本需求,现在只是调整铁水里面的含碳量,继续提高炉温,就能把残存的碳元素进一步烧掉,就能做成熟铁和钢材。
柴宗训亲自到工坊现场指挥。
整个铁作坊,热气腾腾,即使在这深秋九月,里面的工人也都打着赤膊,裸露上身,抬着一筐筐铁矿石向坩埚里倒进去。一筐筐焦炭从碳石坊运过来,这些焦炭就是用煤在工坊里去硫,然后加工成的,能进一步提高燃烧时发出的温度,正是有了这些焦炭的支撑,才使炼钢成了可能。
现在只是试验阶段,只要一成功,就要重新建造高炉,增大产量和效率。
目前整个郑王府的产业都是如此布局:使用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
生铁就是郑王府大规模生产的,现在研发熟铁,成功后会投产或者作为储备。等各商户都成功掌握技术了,或者形成竞争了,郑王府就会发布技术周刊《天工开物》,把这些技术刊印在上面,公布于众,使全体百姓受益,然后郑王府再使用更新一代的钢材。
郑王府投入这么多的研发费用,理应赚第一桶金,毕竟失败了这么多次,已经投入的成本和精力早就不可计数。再说,如果郑王府不做这些,靠那些各自把技术藏着掖着的工匠吗?
正是在郑王府的这种研究氛围下,工匠们交流经验,研习技术,使科技进一步提高。比如《天工开物》一发行出去,每一种技术,都能收到很多来信反馈,为技术的修补、进化提供了新点子,毕竟高手在民间,总有人能提供意想不到的见解。这也是柴宗训决定公开技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