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惊仙
作者:白是一种境界 | 分类:仙侠 | 字数:6.9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章 得书如得宝
《笔阵图》很薄,内中都是古文。
苏灿毕竟没进四门小学念过书,也没随老先生写过经,只是随爷爷识了些字,会画几笔符纸。看着书中一笔一画,无比端正的楷书,他只能有些晦涩的试着理解。
书中言:“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苏灿一边念,一边自我释义:“三端,这个是什么意思,好像听过,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峰端和辩士的舌端。六艺,这个知道,礼、乐、射、御、书、数,集贤殿的课程。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书中言:“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秦丞相斯,说的是古代的大秦王朝的丞相李斯吧,蔡尚书邕,说的是大楚王朝的尚书蔡邕,都是了不起的大书法家。周穆王书,是大周王朝穆王的书法么?鸿都观碣?这个碣我倒是知道,碣碑上往往都刻着书法。”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大秦王朝的丞相李斯,看到大周王朝周穆王的书法,感慨了七天,遗憾他的书法没有‘骨’?大楚王朝的尚书蔡邕,到鸿都这个地方,观看碣碑,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书法。”
书中言:“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这个句子,苏灿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大致揣摩:“所以知道通达书法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书中言:“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苏灿继续理解:“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书中言:“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于是,不是通于图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这话说来,也包括了我吧,我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是书法呢,粗略会画几张符纸罢了。”苏灿有些失落的想到。
书中言:“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苏灿再次理解:“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仅仅是理解这些文字的内容,就费了苏灿很长时间,这仅仅是开头部分而已。
后面的部分,还有很多内容,大段大段,苏灿根本理解不透。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
苏灿有些无奈,自己的文化太浅薄,得了这本强大到能直接灭杀大脸魔的《笔阵图》,却根本理解不了书中说些什么。
顿时兴致就有些阑珊,不再强求去理解,而是随手翻开后面的几页。
这一翻,顿时有了新发现。
后面的部分,分成两种不同的书法誊写,楷书书写的是正文,后面则是密密麻麻的行书蝇头小字,而且不再是古文,而是很白话的注释。
譬如正文上是:“‘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下面的蝇头小字则写着:“横‘一’这个笔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子午私以为,这道笔画,起笔时,着力不能太深,亦不能太浅。深了容易将整个字的图灵结构压制,头重脚轻,破坏图灵的平衡,无法引动种种奥妙。”
“亦不能太浅,浅了容易让整个字体散架,架子散了,图灵的效果就淡化了,写出来的字,就像是裹了脚的老太太,风吹即倒。不深不浅,才是横‘一’的正确下笔要领。卫夫人解释要如千里阵云,看那天边的云彩,既要轻灵,又要开阔,当用笔法‘中锋’来揣摩……”
深入浅出!
这是苏灿看了蝇头小字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这些字应当是张子午在誊抄时,将自己的感悟,写了下来。通俗,直白,尽管苏灿没学过什么笔法,不知道“中锋”是什么,也似乎能够感受到,要书写笔画“一”的时候,下笔要端正,用力要均匀,不能太用力,也不能握不住笔!
符纸之中,虽然书写的不是字,但是也有这些笔画,很多时候苏灿写“一”都是直接划过去,根本不知道还要有用力深浅的讲究。
若不是没吃饭,没力气,头脑也有些昏沉,苏灿真想立刻就提笔试一试。
“虽然前面的内容看不懂,但是后面张子午的注释,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越看下去,苏灿越是欣喜。
《笔阵图》介绍了很多个笔画,而张子午也一个不落的全都加上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乀”,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这些笔画,既可以组成文字,也能组成符纸上的各种图案和符号!
一扇关于书法的大门,仿佛缓缓地在苏灿眼前展开。
符纸上的图案和符号质量,直接关乎于符纸的威能,苏灿画的符纸,属于最低档次,只能激发最弱小的威能。以前爷爷教他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让他模仿,根本没说过,下笔的姿势和力道不同,对符纸有什么影响。
结果就是,苏灿画出来的符纸,比爷爷画出来的符纸,同样的符号和图案,威能却小了好几成。
现在,苏灿终于知道了,自己和爷爷差距的地方,是下笔的问题。
爷爷虽然不懂什么笔法,但是画了一辈子符纸,多多少少知道,什么地方使出多少力道,该怎么用劲。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也就不能教导苏灿用笔。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这本《笔阵图》对我来说,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