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 分类:穿越 | 字数:15.2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姜维功过一
作为蜀国的末路英雄,姜维的崛起是与蜀国的衰败形影不离的,在英杰辈出的三国舞台上,他一出场便备受争议,最后又不战降魏,极富曲折的人生经历让姜维受尽后世争议
。争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看好姜维的人会认为姜维是忠诚与忠义的化身,这一点深得恩师诸葛亮的喜爱。而且姜维勤奋好学,深得诸葛亮的真传。
看坏姜维的人会认为姜维的外交路线出现了偏差,在蜀国国力逐渐衰退的同时不顾自身的实力连续性地发动对曹魏的战争,最后导致了蜀国的灭亡,他应该是蜀国的罪臣。
对于这样两种争议,我们都不用轻易的采信。
研究一个人的好坏应该从他做事的成果来判断,从他做了什么事,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来判断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用一种偏激的方法来说某个人是罪臣或者是忠臣都是片面的,不客观的。
具体说到姜维个人来看,我们同样应该先看他个人的简历以及他做为执政大臣他更多的是在做什么?
包括他做这些事的动机。
姜维,原是魏臣。他自小与母亲生活,父亲战死杀场,成了烈士,而姜维自然就是烈士之后,曹魏为照顾这些烈士后生便封姜维为维官中郎,负责天水郡县的军事事情。
官职不大,意味着姜维根本没有得到曹魏政权的肯定,只不过是看在他已故父亲的面子上给个差事混混。
后来遇上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投降了蜀国,这个时侯的姜维是被魏国人耻笑的,汉奸,卖国的说法大有人在。
但仔细想一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投降可耻吗?加盟另一个阵营可耻吗?
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正所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如果改换门庭就是可耻,如果投降就是可耻,那历史上该有多少可耻的名臣?(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郭嘉可耻吗?他起先可是效力于袁绍的哟。
赵云可耻吗?他原先可是效力于公孙赞的。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才。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在于所效力的政权是否与自己的理想相符合。
所效力的政权是否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已任。因此在我看来,那些嘲笑姜维降蜀的人更多的只是嫉妒与恨。
嫉妒的是姜维的才气,(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恨的是自己帐下有如此良才却没有发现。
在这一点上并不能说明姜维是有多大的问题的,而姜维入蜀后诸葛亮便委以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并传授军政之术,这是一般人怎么想也想不到的,这也是诸葛亮对姜维最好的奖励。
再可以谈谈,姜维是在费祎死后,执政蜀国的军事大权,实际上从这刻起才是姜维真正大显
身手的时侯。
据《三国志》《汉晋春秋》记载,姜维的北伐前后共计十次之多,《三国演义》中多描写姜维胜多败少,即使失败,也是败中有胜。
然而史载表明,姜维的连年北伐,败多胜少,成绩不大,因此,当时就颇受争议。
对于这样的记载,矛盾很多。当然,三演义是以褒刘贬曹的,所以自然而然地会描述姜维的功劳,甚至到夸张的地步,这自然不可信。
那么《三国志》就可信吗?
《三国志》本身的记载就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
我们这时可以具体谈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如何对姜维做评价的。
首先,陈寿先引用郤正之口,表扬了姜维一大通,然后最后总结时又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很矛盾。
其次姜维怎么也也不会是粗通文武的地步。陈寿是蜀国人,不可能对姜维不了解的。曹奂有评价: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所以依我之见,陈寿所不能客观评价的是姜维对魏国政权来说是有污点的。
当然陈寿做为三国末期的人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和认识上不可能与我们今天来相比较。我们现在去评价当时的事情,也只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判断,不可能用历史的观点,那也判断不了。
姜维的这个污点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由于姜维原是魏臣,当然这个东西刚才已提到并且已经用事实来说明这根本不能算一个污点。第二个便是说姜维之后的假投降事件。
所以姜维对于魏来说,是大逆不道之臣,陈寿实在是一句好话也不敢说。(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何况姜维谋反时司马师已经控制了朝政。不得不说陈寿的观点也可能是迎合执政政权来写的。
所以我认为陈寿对于姜维的评价是带有局限性的,不能算是客观正确的评价。
我们怎么去看姜维的屡次北伐呢?应该是依据姜维做这件事的动机来看。
首先,不得不说的便是诸葛亮对姜维的影响。如果没有诸葛亮当年慧眼识珠,姜维在魏国肯定不会混的如现在这般风声水起。
姜维在魏国时只不过一个管军事的小官,是没有军事指挥大权的。这样的一种角色,一种身份想要混出点名堂来会很困难。当然不是说没有机会。
而且姜维降蜀后,深得诸葛亮的真传。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伟大的军事家,他的军事著作是相当利害的,什么八阵图之类的被三国演义描述的牛X的不得了。诸葛亮的带兵能力甚至得到了司马懿的褒奖。这至少可以说明姜维降蜀后个人全方位的提升完完全全是诸葛亮为他创造了相当好的条件。
他在魏国有这样的待遇吗?在魏国估计能教他的也只有司马懿这样的人,教什么呢?谋反吧!
这样的事情就更能证明姜维是应该对诸葛亮感恩戴德的。诸葛亮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为诸葛亮嫡系传人的姜维有其他的选择吗?
要知道,经过在蒋琬,费祎时期的磨练,姜维已由当年二十七岁追随诸葛亮时期的小伙子变成了四十高龄的将军。
我们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是不如现在的。能活到六七十岁已经相当不错了,因此
四十岁称高龄也不过份吧?
而此时蜀国人才缺乏很严重,自己如果再不在有生之年去尽力完成诸葛亮的遗愿更待何时?
但姜维的声望远不及当年他的恩师诸葛亮。诸葛亮那可是托孤重臣,刘禅待诸葛亮称为相父,做为皇上的父亲那种威望不是做为大将军姜维所能比拟的。
更何况当年诸葛亮执意出征北伐都还会遭到蜀国很多人的反对。姜维更是如此,反对声更强烈一些。谁?
费祎便是。
费祎的路线和他的前任蒋琬是不一样的。费祎更多的是主张发展自身实力,实力积累够了之后再北伐曹魏。所以在费祎时期,姜维的用兵是受到了费祎的严重制约。
一直到费祎去世后,姜维的北伐战争才一次一次地升级,规模才一次比一次大。但这并不能掩盖蜀国内部的争议。从整个姜维发动的一次一次战争来看,蜀国的战争更多的像是姜维一个人的战争。
出兵受到争议,带兵又受到国内奸臣的祸害(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那个刘禅旁边的老太监黄皓不就是一个吗?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姜维坚持发动北伐战争,只能说是对诸葛亮的尊敬。完成先师的遗愿已是这次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一个因素便是做为蜀国的将军,自然要将蜀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蜀国的奠基人刘备当初起兵的原因便是要恢复刘姓家族的江山,做为蜀国的将军自然会去竭尽所能。
如果他想贪图安逸,完全可以放着手呆着刘禅身边拍拍马屁,混混日子。可他却宁愿呕心沥血,披甲征战,甚至不惜背负骂,这更是体现了一种对于蜀国的忠诚之心和做为一个忠义之人的使命感。
正因为如此,不管北伐的结果如何?我们怎么能够去苛求姜维呢?
当然,从实际效果来看,姜维的北伐确实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大损国力,应该以地险为守,坚壁不出,或许可以闭关息民,蜀国不至于早亡,但是诸葛亮和姜维深深明白,在敌强我弱,国土和人口都像相距悬殊的历史背景下,如果休养生息,不动干戈,曹魏的国力提升和发展速度将远超于蜀汉,(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人才中集蜀汉之精英也无出于诸葛亮和姜维.
曹魏仅在关中的名将也有陈泰,郭淮,邓艾,钟会等,后面还有司马集团的强大支撑,可姜维呢?不仅没人支持,还屡遭反对,更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后主和一帮进谗言的小人,刘禅昏庸无能朝廷日衰,陈峙黄皓阎宇等狼狈为奸把持政权,姜维羁旅托国,又才高招嫉,他的北伐几乎是孤军奋战,带着绝望和悲壮的色彩。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即使失败了,又怎么能够来苛求姜维呢?
所以我对陈寿评价姜维的观点便是:一派胡言!
因此在我看来在姜维发动北伐战争的问题是功大于过的。
可史学界对于姜维的评价不仅限于北伐中原,还有一件大事,便是姜维投降钟会之后的突然谋反。如何看待这件事呢?咱明天继续!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