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宠皇妾
作者: | 分类:穿越 | 字数:110.5万
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55章 竟然干政
回到长寿宫,太后果然不悦:“怎么去了这么久?”
锦绣依着浦良言说的,回道:“奴婢到宸宫,皇上尚未散朝,又见宸宫的人个个如临大敌,才知皇上在朝上动了怒。于是奴婢在宸宫外守了片刻,等确定皇上散朝回了宫,这才回来跟太后回禀。”
秦太后抬了抬眉:“动怒?可知皇上为何动怒?”
“奴婢不知。不过,奴婢回来的时候,望见宣仪公主在宸宫门外求见。”
“宣仪……呵,她可是皇帝最偏爱的女儿,连皇后嫡出的五公主都自愧不如,自然要抓紧了皇上,给自己挣那一亩三分地。”太后显然对宣仪公主很是不以为然,语气里颇是不屑。
锦绣不便开口,汇报完毕,只小心地退于一旁。
“太后,要不,过会儿再去?”福妈妈小心翼翼地问。
秦太后却冷哼一声:“谁才是这宫里说了算的?哀家欲见皇帝,难道还要碍着谁不成。现在就去,哀家倒要瞧瞧,是谁该回避着。”
福妈妈不敢反驳,只得说了声“是”,给锦绣使眼色,示意太后要出门。
去皇帝跟前,福妈妈倒是没跟着,只让灵珊与锦绣二人照应,太后上了轻辇,后头跟着浩浩荡荡的长队。
宸宫门外,一见太后亲自上门,太监们都紧张起来,立刻有人跑进去通报。
太后高傲,向来都是皇帝去长寿宫表示孝顺,若无大事,太后是不会亲自前来宸宫的。
宣仪公主果然还未走,被太后一下撞个正着。
好歹是皇祖母与二公主,就算政见不合、分属不同派系,但也不会当场给难堪。宣仪公主盈盈地向太后行礼请安,并说正要去长寿宫。
太后冷冷地道:“珠儿小,你又事多。是你的事、不是你的事,事事都要操心,你也怪忙的,没时间来长寿宫请安,皇祖母不见怪。”
这话说的,哪里是不见怪,分明见怪透了。
宣仪公主反正也从来没指望太后多疼爱自己。太后除了端王元朗,谁都不疼爱,谁也不要自作多情。所以太后态度差,公主并不介意,安之若素地告退。
“你们父女两,事情谈完了?怎么哀家一来就要告退?”
宣仪公主平静地道:“皇祖母前来,定有要事与父皇商议,宣仪就不打扰了。”
宝庆帝听秦太后说话夹枪带棒的,笑着替女儿解释:“宣仪给宫里推荐了一位大夫。在民间治疗时疫,颇有些建树。宫中时疫流行,若今年不能加以控制,明年冬天再犯,便不是这么轻松了。”
“哦?民间的时疫能治了吗?我怎么不知道。”
“尚在试验研究中,不敢说能治。”宣仪公主态度恭敬,也不与太后多作纠缠,向宝庆帝道,“女儿告退。”
告退又何须太后同意,再说宣仪第一个告辞的便是太后,规矩上也没毛病,太后自己阴阳怪气,又怪得谁来。
太后一眼瞥见跟在宣仪身后走出去的中年男子,心知便是宝庆帝口中说的那位大夫。一时倒有些后悔自己来得冲动了,眼下坐在这宸宫,皇帝还让了上座,刚刚又出言讥讽了宣仪告辞太迅速,总不能一眨眼的功夫,又打自己脸也告辞吧?
其实太后极想告辞,她想叫人去查查那位中年男子。全国的名医、宫中的御医,几乎全在自己手中的名册之上。向来只有御医们去民间耍威风,何时论到名不见正传的江湖郎中来宫里横行?
“皇上这喜欢民间人物的毛病,怎么还没改。”
这句话杀伤力很强。
太后觉得说得非常解气,宝庆帝的确听得非常生气。
她说的“民间人物”,是有所指的,表面看是指的王冬寒,实际上,还暗指十几年前与宝庆帝恩爱非常、志同道合的慕容皇贵妃。
皇贵妃便是从民间来的啊!
这样毫不留情地揭宝庆帝的疮疤,真的是一个皇太后该有的行为吗?
“高手在民间,这话永远不错。”
太后却一声冷笑:“高手在世家。他们从小就得最好的教育,民间那些野路子,终究上不得台面。”
宝庆帝皱眉:“从宫里的御医、到整个祁国的名医,没人能真正找出对付时疫的方法,既然占着位置也办不了事,不如让民间的试试。”
又问:“母后难得来宸宫,不知有何吩咐?”
见他一付速战速决的样子,太后亦不愉快:“如今哀家还敢吩咐谁呢?不过是来讨皇帝一句话。”
宝庆帝一听,也不便与她顶撞,又放缓了声音道:“母后言重了。何事请讲。”
“户部郑尚书告老还乡,听说皇帝已经恩准了?”
“是,郑尚书年逾古稀,虽勉力支撑,终究年时已高,朕也不忍再强留,便恩准他回乡了。”
宝庆帝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太后突然说这个,绝对就是想插手的意思,欲把话说死,堵了太后的念头。
“户部事务繁琐,田地、户籍、赋税、银粮……哪样少得了他们?样样都是一日不得忽视的事儿。故此郑尚书这边一上书,朕已寻了接替的人……”
秦太后突然意识到皇帝这话锋不对啊,立刻打断:“户部与兵部,都是最要紧的部门,兵部已是赵王,自是你亲叔叔,倒不必担心。这户部,人选不能这么随便。”
“母后所言甚是,朕也是这么想的。户部侍郎白同惠在户部兢兢业业干了十多年,对户部流转情况最为了解,朕已于两位丞相商议过了,不日便会下旨。”
秦太后皱眉:“白同惠无非谨小慎微,有些苦劳,轮可靠,哪里及得上自己人。你德昌表弟也在户部多年,要论熟悉,德昌表弟也未必不熟悉。”
宝庆帝有些无奈,干政到这个地步,他也有些始料未及。
正色道:“母后,德昌表弟虽在户部多年,可一直当的是外放的朗中,于朝内之职责并不很清楚,户部的位置,需要成熟的经验。若母后有心栽培于德昌表弟,待朕先将他诏回,跟着户部官员学个三五载,肚子里有了货,再被重用,外界也堵了悠悠之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