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周隋之际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 分类:历史 | 字数:136.9万

第209章 请教工艺

书名:重生周隋之际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字数:2420 更新时间:2024-11-01 08:17:24

第210章 请教工艺

踩着夕阳的余辉,下值后的崔澈与李靖挥手道别。

崔澈回到府中,连忙派遣亲随去请一位与自己毫无瓜葛的官员过府。

员外散骑侍郎何稠起初以为自己听错了。

当朝驸马、燕国公、上柱国、兵部尚书崔澈居然也知道这个世上有他何稠这么一号人物!

“正是我家家主相邀,何员外,家主正在府中等候,还请随我去一趟吧。”

亲随王德催促道。

何稠也没有为难崔澈的亲随,但他还是怀揣着一份小心,带上几名奴仆随行。

直到马车停在了燕国府的大门外,何稠这才相信,真的是崔澈邀请的他。

奴仆们在府外等候,何稠随王德入府,转转绕绕,终于来到了崔澈会客的厢房。

才进门,便听见崔澈笑道:

“还没用膳吧,我已经提前备好了酒菜。”

仿佛与何稠是多年的老友。

初次相见,何稠却不敢大意,他躬身道:

“何稠拜见燕国公。”

“无需多礼,请坐。”

崔澈右手微抬,又对王德吩咐道:

“贵客已至,告知后厨可以上膳了。”

王德领命而去。

何稠疑惑道:

“不知燕公今日唤我前来,所为何事?”

崔澈也不绕弯子,他直抒胸臆道:

“听说何员外巧思过人,新创吹制法,崔某今日将你找来,便是要向你讨教这吹制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何稠恍然大悟,原来崔澈是冲着烧制玻璃来的。

早在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玻璃器皿和烧造玻璃的方法就已经由大月氏的商人传到了中国,只是时间来到隋朝,古法已经失传许久。

直到何稠在深入研究了烧制陶器、琉璃等工艺后,发明了新的玻璃烧制方法,即为吹制法。

何稠也因此功,由正七品的太府丞升任从五品的员外散骑侍郎。

可谓是连升三级,也可见杨坚对吹制法的满意,以及对烧制玻璃的重视程度。

故而何稠一时不敢答应,就怕崔澈投产玻璃,与朝廷争利。

崔澈仿佛看穿了何稠的担忧,他笑道:

“何员外尽管放心,我请教这吹制法,不过是公主喜爱那些精美器物,为她亲手制作,绝不会外售,牵连到你。”

何稠相信了崔澈所言,便也不再隐瞒,将吹制法的个中窍门尽数告知。

酒足饭饱后,何稠被崔澈亲自送出燕国府。

送走了宾客,崔澈将烧制玻璃所需的一应材料尽数交由王德备齐,当天夜里,就按照何稠教授的方法烧制玻璃。

经历过许多次的失败后,还终于让崔澈在数日后捣鼓出来了凹凸镜片。

崔澈先是为姑母制作了三副镜片薄厚不一的近视眼镜,他也不知道崔昭容的具体度数,到时候也会只能让姑母逐一试戴。

又为自己制住了一个简易的望远镜,打算小心收藏,只有外出领军才带在身上,不许任何人借用。

崔澈早就已经过了献物求赏的阶段。

何稠献上吹制法,能够连升三级,崔澈就算献上望远镜,杨坚也不会让他这样的年纪就坐上相位,还不如自己留一手。

崔澈带上眼镜去寻崔昭容的时候,杨丽华正在她的房间里请教针灸。

这个主意也是崔澈提的,反正每天得让她用细针扎,还不如学一手针灸。

看着眼前的稀罕物,杨丽华好奇道:

“此为何物?”

“这叫眼镜。”

崔澈说着,将三副眼镜都递给了崔昭容,说道:

“姑母可以逐一试戴,定能看清事物。”

崔昭容将信将疑,最先试了最薄的那副,虽然还是有点模糊,却也比之前要清楚许多。

她大为欣喜,又赶紧换了一副不薄不厚的,戴上后,眼前侄儿的容貌从未有过的清晰。

“此物竟然如此神奇!”

杨丽华闻言,也顺手拿了一副,却是最厚的。

才戴上去,就感觉到头晕目眩,又赶忙取了下来。

崔昭容追问原理,崔澈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便含糊其辞的敷衍了两句。

又告诫她,莫要戴了眼镜出门暴晒。

崔昭容不解其意,崔澈解释道:

“若是暴晒,恐有爆裂的危险。”

崔昭容颔首,将崔澈的叮嘱记在心中。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五月上旬,市店纷争结束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史令李德林终于丢了相位。

却不是主动请辞,而是与杨坚的君臣关系彻底破裂后,被外放为刺史。

在去年二月时,苏威上表,请求每五百户为乡,设置乡正一人,使其治理乡内事务,审理诉讼。

当时一贯与苏威政见相左的李德林坚决反对,认为以乡正判事,碍于乡亲,难以保证公平。

只是杨坚不听劝谏,下令以五百户为乡,设置乡长,以一百户为里,设置里长,治理乡、里。

这一政策试行了一年,民间多有怨言,杨坚于是派遣虞庆则等人往关东巡视。

前些时日,得到奏报,众人皆称:

‘乡正们在处理诉讼时,往往按照自己的爱憎,袒护亲近,徇私枉法,多有贿赂之举。’

杨坚便打算废除这一政策,按理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李德林站了出来,他进言道:

“去年臣就反对设置乡正,只是既然已经推行,就不能轻易废除,否则政令不一,朝成暮毁,完全违背了帝王制定律令制度的根本意义。

“因此,臣请求陛下昭告天下,自今以后,百官群臣若是随意更改律令制度,即以军法从事。

“不这样做,以后还会出现朝令夕改之事,纷纷扰扰,无休无止。”

杨坚彻底破了防,要说历史上哪位统治者最爱折腾,在杨广以前,那非得是王莽莫属。

而李德林居然要杨坚明文下诏,这分明就是把他这位圣人可汗看作是王莽一般的人物。

杨坚勃然变色,他怒骂李德林:

“伱身为内史令,本因执掌机密,朕近来之所以不让你参议朝政决策,就是你行事不能光明磊落!

“你编造谎言,骗取市店,你父亲本是校书郎,你却谎称他曾做过太尉府咨议参军,荒谬地提高父亲的官职。

“朕其实早已对你愤恨在心,只是还没有发作出来罢了,你先在就去怀州(治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做一个刺史,不要再回大兴!”

杨坚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

崔澈也是第一次见到杨坚发这么大的火,别说他与李德林只是博陵老乡,没有别的交情。

哪怕是至交好友,这个时候那也得闭紧了嘴巴。

杨坚、杨广父子二人都是一个性情,听不得逆耳忠言。

凡是不顺他们的心意,轻则被疏远,一如今日的李德林。

重则被赐死,一如当年的王谊。

今天应该没了,只有两章,我重新构思一下后续的江南平叛,明天会有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