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极品奸商

作者:浮云13 | 分类:历史 | 字数:12.2万

贡院

书名:极品奸商 作者:浮云13 字数:1585 更新时间:2024-10-11 11:23:08

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於唐朝。

补充说明:

贡院:北京古代的考场

在建国门内大街路北,有一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它附近的胡同还分别名叫“贡院东街”、“贡院西街”和贡院头条、二条、三条等。原来这里就是北京古代的考场——贡院。

为什么我国古代的考场叫“贡院”呢?原来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人才的。

北京明清两代的贡院建立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当时京城的城垣和皇宫尚未完成,财力物力有限,就用木板和苇席等搭盖成考棚。四周围起先是用荆棘围成的墙。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门上题“天开文运”,东门上题“明经取士”,西门上题“为国求贤”。贡院内的中路主要有明远楼、公堂、聚奎阁和会经堂等。东西两旁则是低矮的考棚,又叫“号棚”,计有9000多间,贡院的四角还有了望楼。

北京的贡院既是全国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试”又叫“秋闱”,为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又叫“春闱”,也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所谓“夹带”,即是把考试的答案或提纲藏在身上。如有夹带,则送刑部严办。当考生进入考场的考棚后,就要锁门。称为“锁院贡试”,因贡院的外围四周是用荆棘围圈的。所以又叫“锁棘贡试”。考生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待试题发下来,明远楼上响起鼓声,应试的举子们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来。因当时还没有钟表,就以点香为计时。

贡院的“锁院贡试”最怕着火,而着火的事件却经常发生,因此院内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备救火。但杯水车薪,实是虚设。贡院着火的事件很多,如在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秋试,首试的头一天,就着了大火。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天顺七年(1463年),春试的第一天夜晚,考场着火,烧死了九十多个考生。明英宗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阳门外的空地,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们称为举人冢。贡院屡屡失火,不得不改建,明正德年间的大学士张居正上疏皇帝,于是贡院改木板房为以砖瓦结构为主的建筑。使防火性能加强。在清乾隆时期,又把贡院修葺一新,竣工时乾隆还亲自去视察。并作诗,诗句中有:“从今不薄读书人”。

在贡院的明远楼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东,主干弯曲向西,所以树冠呈在路西边。此槐长势如卧龙,相传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考生们都要膜拜,以登龙门,故此槐为京城的名槐。贡院的科考也给附近的胡同带来了繁荣,如出现了售笔纸一条街的“笔管胡同”,有会馆性质的旅馆街道“鲤鱼胡同”、“驴蹄子胡同”(考生骑驴进京赶考住宿)等。其中鲤鱼胡同原本是一条小胡同,先叫“老人胡同”。进京的考生有钱的大多骑驴进京住在驴蹄子胡同,相传有一次会试时一个穷考生因没有钱,走着进京只得住到老人胡同的一位老人家,相传在科考的前三天忽降雨水,胡同地面成河,有大鲤鱼出现。后这位穷考生竟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从此,老人胡同名气大振,以后考生们又纷纷住到老人胡同,想借运高中,胡同也改名为“鲤鱼胡同”。到清初,因政治上的原因,有会馆性质的旅馆都被迁到南城,以后在宣武和崇文一带陆续出现很多会馆。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贡院也就闲置起来,后逐渐改为官府用房和民房。如今,当年的古代考场贡院已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等多座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