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牟明

作者:自身小卒 | 分类:历史 | 字数:39.3万

第141章 胎记

书名:牟明 作者:自身小卒 字数:2141 更新时间:2024-10-11 11:37:30

两人都侧卧在地,一只长长的利箭,从壮汉背后贯体而入,在小孩胸前露出箭头,竟然是一箭将两人串在一起,夺了两条性命。

壮汉穿的锦衣箭袖武士服,内里并未衬甲,这才被一箭穿了胸。

周秦川愕然,当时离得远,以为是一个人,没想到是一个成年男子护着一个小孩。

既如此,整件事就已经很分明了,死去的这个小孩才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黑衣人想杀这小孩,而锦衣人则是全力保护。

壮汉护着小孩夺庙门而入的那一刻,两人就中箭而亡。

只是夜黑无光,双方无人看到,茫然不知中,仍然在庙门口展开了一场大战。

一方要攻进破庙,一方则坚守不退。

最后都没落好,两帮人没一个活下来。

从双方的身手、武器,还有衣着来看,他们的身份显然都不会简单。

见两人已死,周秦川放了心,本着贼不走空,不,劫富济贫的心思,把壮汉身上的一两银子给搜刮了出来。

暗自撇了撇嘴,这些锦衣人穿的挺好,都是丝质绸衣,没想到身家却不咋的。

幼童身上更是空空如也,没有银子,只在腰间摸出一块玉玦来。

玉玦造型独特,做工精细,周秦川就着微光,发现其上还刻有字迹,努力辨认片刻,方认出这是一个大篆的‘济’字。

周秦川暗道可惜,看得出这玦玉质上乘,若不是其独特的造型,还有这个表明身份的刻字,定能卖个好价钱。

今晚他们从这些人身上搜刮出来的东西,不论是黄金也好,白银也罢,拿了都没事儿,上面都没有什么标记。

就算有,也可以找地方融了,再粗暴些,直接把有印迹的部位凿下,不论是黄金还是白银,一样能用。

玉石什么的就不同了,尤其是这块造型独特,还刻有字迹的玉玦,不论拿去哪里换钱,事后都容易被人追查出来。

眼下就只能自己留着把玩了,周秦川觉得此玉与小济这小子还有点缘分,就留给他了,当即收了起来。

想到面前这个丧生箭下的幼童,名字之中定然也带着个‘济’字,周秦川心生好奇,把原本背朝他的那张小脸轻轻掰向自己。

一看之下,大惊失色。

小孩虽然红袍锦衣,面相富贵,但不论是身高还是相貌,与小济都极为相似,说他们是孪生兄弟也不为过。

当然了,细看之下,两人还是有所区别的。

小济黑些,瘦些,那小孩则白胖些。

再看眉宇,这小孩也要稚嫩些,年岁应该比小济要小。

小济之前行乞为生,吃的不甚好,身子骨一直不如同龄人健壮高大,这个周秦川是清楚的。

只是这些差别实在细微无比,若非亲近之人,是绝难一下子分清他二人的。

周秦川意识到麻烦来了,而且是比他们在济宁杀拐子还要大的麻烦。

活着的小济和死去的这个小孩如此相像,他们三人一旦露了面,多半就要被牵连。

“秦川哥,怎么了?”

苏幼蓉不知何时也来到了院中,她在院外见周秦川进去后久久没有动静,挂念加好奇之下,鬼使神差地跟了进来。

只是还未等周秦川答话,她同样也看到了那张长得与小济一模一样的脸,忍不住轻声低呼。

随后苏幼蓉的脸色一变再变,显然,周秦川能想到的问题,素来精明的她也想到了。

“小济呢?”周秦川问道。

“还在外面搜刮银子呢,放心,秦川哥,有他忙的,一时半会儿进不来。”

苏幼蓉瞬间就明白了周秦川的担心,两人都不想让此事被小济知道。

那小子管不住嘴,要是见了有个同他一模一样的小孩死在这里,即便他们三人不受牵连地逃出生天,也很难保不会被这小子说漏嘴。

见周秦川抱住那小孩,想要把他从贯背而入的那只利箭下褪出来,苏幼蓉赶紧过去帮忙。

二人想法一样,都对这个和小济一个模样的小孩感到亲近,即便已然死去,也不忍见他受罪。

至于把这小孩弄出来后,接下去该怎么做,两人一时都还来不及去细想。

幼童所穿锦衣虽然华贵,却并不结实,撕扯之下,“嗤啦”一声响,衣衫从中箭的后背处,一直往上裂开,露出了细嫩的后脖颈。

两人将其在地上放平,为防小济突然闯进院内看到,周秦川特意让这小孩面朝地面地趴着。

这么一来,幼童脖后的那个胎记就落入了周秦川的眼中。

小济身上可没这个胎记,这一点,同小济一道玩过水洗过澡的周秦川可是清楚得很。

就目前看来,这恐怕是两人之间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了。

周秦川本无心细看,不过看那胎记自左下而右上,走势竟然与他所知道的一条河流在地图上的形状十分接近,忍不住起了兴趣,遂低头细看。

“咦,这胎记好像条毛毛虫,还是条红色的毛毛虫。”苏幼蓉在一旁嫌恶道。

“的确有些像毛毛虫,不过在我看来更像流经鲁东的一条大河——济水。”周秦川接过话头。

济水乃是中华四渎“江、河、淮、济”中的济,“四渎”是华夏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一般与“五岳”并称为“五岳四渎”。

根据记载,济水从源头豫南王屋山太乙池流出来后,很长一段距离都是在地下潜流,在济源流出地表,形成济水。

之后再次潜流到地下,从黄河下穿流而过,水却丝毫不见浑浊,到了荥阳再次浮出地面,变成南、北济水。

直到流经原阳地区时,则第三次在地下潜流,直到鲁东后形成巨野泽,然后向东北入海。

其水流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一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是华夏历代文人士子们毕生追求的境界。

鲁东境内最终入海的大清河乃济水下游,周秦川他们曾经呆过的济宁就是济水曾经北上流经之地,鲁东其他带‘济’字的地方,也大多同曾经的济水有关。

只是这条河在清末被黄河北上夺了河道,从此彻底消失在华夏大地。